虚阁网 > 传记·纪实 > 贞观之治 | 上页 下页 |
四五 |
|
可是,皇后的手,还是松下来了。她走向了另一个世界,带着微笑,带着幸福和满足。 两行泪水滑落太宗威严刚毅却悲伤的脸。 左右将一个匣子奉上,太宗打开来。厚厚的三十卷书,书名题为《女则》,乃是皇后收集自古妇人得失事迹,用心撰写而成。还有几篇散着的文字,论驳汉明德马皇后以不能抑退外戚,使当朝贵盛,徒戒其车如流水马如龙,是开其祸败之源而防其末流。太宗托在手上,览之悲恸,给近臣看:“皇后此书,足以垂范百世!朕不是不知此乃天命,伤悲也于事无补,但自此以后入内廷不能再听到皇后的规谏之言,失去一位良佐,所以尤为痛心!” 按照皇后的遗愿,太宗即刻下令,召回了房玄龄,使复其位。又以简洁的方式处理了后事。 冬,十一月,庚午,葬文德皇后于昭陵。 太宗为皇后刻石为文。称“皇后节俭,遗言薄葬,以为‘盗贼之心,止求珍货,既无珍货,复何所求。’朕之本志,亦复如此。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余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奸盗息心,存没无累。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 逝者长已矣,生者常悲思。太宗每每回到寝殿,恍惚间总以为看到皇后的身影,再细看,却又是人去屋空,四处安静!太宗令人在苑中建造一座观望台,以望昭陵。不料魏徵说:“臣下以为您是想念太上皇才修建这座台观眺望献陵。原来您终日怅望的是昭陵。”听魏徵提起高祖,太宗才知道他是进谏规劝。随后命人拆掉观台,不再眺望昭陵了。 太宗对皇后的思念,只能存在心底了。 以后好多好多年,只有太宗自己最清楚,不能回避,常常常常,他下朝回宫,总怀着期盼,期盼会见到皇后静美的笑颜。 §柒、太宗的人镜 魏徵,佐成贞观之治的大唐宰相,中国历史上敢言直谏之臣的代表,传统政治文化中谏诤的坐标。如何给领导提意见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靠什么坚持不懈地一辈子做好谏臣?以魏徵耿直的个性,如果不是遇到唐太宗,他的命运将会如何?魏徵留给后人的一部《魏郑公谏录》和唐代史臣吴兢的一部《贞观政要》,蕴含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智慧和从政修养。 1、千古一遇的君臣佳话 贞观十七年(643)正月,又是一个新年到了,京城中喜气洋洋。而本朝名臣魏徵的府邸却是一片悲哀的气氛,因为此时的魏徵已经是病势沉重,不久于人世了。 前几天太宗来看望过魏徵一次,把周围的人都打发下去了,两人单独谈了好久。这天太宗又携了太子一起来到魏府。魏徵连忙穿上朝服,恭迎圣驾,但他的身体已经明显支持不住了,走路摇摇晃晃。太宗忙命他躺到床上,自己则坐在旁边,其余人都站立一旁。 太宗看着病重的魏徵,悲伤不已,轻轻拍了拍他,问:“爱卿还有什么想对朕说啊?”魏徵答道:“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这是一句很深奥的话,套用了《左传》里的一个典故,意思是说,我对自己和家里的事倒没有什么放心不下的,就是希望国家不要出乱子啊。尽管唐太宗早年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此时的李世民也早已是满腹诗书了。他听得出来魏徵即使到这个时候也还是话中有话,还在告诫自己要善始善终。这是近几年来魏徵和自己说得最多的话题。于是,太宗叹了一声说:“爱卿什么时候都想着国家社稷啊,从不想想自己的事。唉!朕的女儿衡山公主原本就决定嫁给爱卿的儿子叔玉的,这爱卿也知道。今天她也来了。爱卿先看看未来的儿媳吧。”魏徵勉强想要谢恩,却怎么也不能起身,太宗连忙制止了他。又谈了一会儿,太宗一行才起驾回宫。 晚上,太宗梦见魏徵像平时一样,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不由惊醒。一看时间,已经是次日凌晨了。太宗辗转反侧,半睡半醒。到天亮时分,有人来报,魏徵逝世了。太宗听闻,不由想起夜间的梦,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长叹一声,缓缓流下泪来。 半晌,太宗轻轻对身边的人说:“下令为魏徵罢朝五天,以示哀悼。让文武百官都去吊丧,以一品礼陪葬于昭陵。”说完又自己发起呆来。 圣旨下到魏府,魏徵夫人奏称礼仪规格太高,不是魏徵生前所愿,希望太宗准其简葬。太宗答应了。出殡之日,太宗登上宫苑高楼,望着魏府方向唏嘘垂泪。太宗决定亲自为魏徵写下碑文一篇,刻石立于墓前。 魏徵死后,太宗长时间里怅然若失,总觉得身边少了一点什么。似乎是少了一个在生活中时常和自己过不去的喋喋不休的对手,又似乎是少了一个在朝堂上能够为自己出谋划策、侃侃而谈的朋友。自己也已步入中年,身体状况大不如前。长久以来总出现在身边的人一旦离去,那种不适应难以名状。怀着对故人的思念,也怀着对自己功业来之不易的感佩和对治理国家的戒惕,太宗在一次只有两省核心人员参加的小规模朝会上,发出了深深的感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太宗环视一下当今朝堂,心想还有谁能够像魏徵一样,既是敌手又是朋友呢!魏徵不仅经常能够照出自己的不足,便于及时纠正;而且,他还能够映衬出自己的每一个进步。有魏徵在身边,太宗自己都觉得自己很伟大。 作为太宗镜子的魏徵,以敢于直言进谏闻名,在本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的一位直臣。他的故事脍炙人口。他与太宗的君臣关系更是为后世所津津乐道,被评为典范。可以说,提到贞观不能不提到魏徵,而没有魏徵,贞观也不成其为贞观了。 魏徵虽然出生于官宦之家,但父祖其实都未做大官,父亲只是北齐时的一个县令。魏徵少年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境十分贫寒。他又不会理财,生活相当清苦。但这并不妨碍他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积累知识。他尤其留意于纵横之说,如《春秋左传》和班固《汉书》之类。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魏徵为避世乱出家为道士,但他心中的远大志向却从未磨灭。 后来,魏徵参加到反隋起义的瓦岗军中,得到起义军领导人李密的赏识。他为李密提出“十策”,以经营天下。李密惊叹于他的才华见识,但却不能采纳。尽管李密对魏徵颇为重视,但魏徵总是觉得和他说不到一块儿,自己的许多奇谋深策都被李密和他的亲信所否定和忽略。 武德元年(618),瓦岗军被洛阳的王世充打败,魏徵随李密投奔李渊。以魏徵当时的身份地位,并未引起唐朝方面对他的关注。他带着怀才不遇的深深苦闷,等待着施展自己抱负的时机。魏徵看到李密入关之后,山东地区群龙无首,一片混乱,感到自己施展才华的时候终于到了。于是他主动要求出使山东,劝降当地武装力量。李渊接受了他的请求,随即任命魏徵为从五品上阶的秘书丞,暂时安排在掌管经籍图书的秘书省任职。魏徵有了一个正式的唐朝中央官身份,接着就被派到山东地区进行安抚。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