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永乐大帝朱棣 | 上页 下页 |
八四 |
|
孟席斯的研究是有缺点的。比如,他得到的1424年以前绘制的古海图,上面就已标明了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很多岛屿的位置,标明了好望角。而这时,欧洲人的航海探险还没有开始,早就有人到过这些地方。而当时郑和正带领世界上最大的船队远航,他认为,那肯定是中国人。他的推论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能确认是中国人郑和首先完成了环球航海,但是我们应该对孟席斯的研究予以尊重,而不是指责。至少,他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他使用的一些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一个西方学者能够不带偏见地看待东西方的历史,本身就是极为了不起的。 9.永远的遗憾 郑和二十余年的大规模航海活动,促进了世界各国的文明进程。1998年,美国地理杂志评选出一千年来,一百位对全世界贡献最大的人物,入选的中国人有,郑和、忽必烈、毛泽东、曹雪芹、朱熹、范宽,而郑和位列第一位。 早在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梁启超就发表了《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了郑和航海的历史,向国人和世界作了介绍。他称郑和为与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葡萄牙航海家达嘉马“是并时而兴的海上巨人”,且早于哥伦布六十余年,早于维哥达嘉马七十余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1947年中国政府在西沙群岛中命名了永乐群岛(西)和宣德群岛(东),在南沙群岛命名了郑和群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将第一艘现代化训练舰命名为郑和号。郑和远航的奇迹,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但又如梁启超指出:“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隐含,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在宣德以后戛然停止了?梁启超指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满足“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故其成就者,亦适应于此希望而止。”“郑和之成就,在明成祖既已踌躇满志者,然则,以后虽有无量数之郑和,亦若是则已耳。”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戛然而止,为什么没有产生像哥伦布航海那样的深远影响?梁启超早在一百年前就说明白了。那就是他的动因不同。郑和下西洋缺乏经济发展原动力的驱使。明成祖所达到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名义性的,而不是实质性的。然而,抛开明成祖的个人目的不谈,天朝礼制体系的设想却是美好的,没有侵略、没有杀戮,全天下共享太平之福。但不幸的是,历史的发展常常伴随着掠夺和杀戮。人们在歌颂哥伦布的伟大功绩时,却不去计较他的野蛮掠夺和杀戮,人们在称颂美洲大陆的发现时,却忽略了印第安人的血泪和苦难。无疑,这种价值定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是以强权强势为中心的。在今天我们评价这段历史时是不是应该改变这种以西方为中心,宣扬掠夺、侵略有理的价值观呢?我们的世界究竟需要什么呢?无疑,需要发展。然而,更需要和平、平等。发展不需要掠夺和流血,不能以牺牲弱小民族为代价。说到此,我们不能不赞叹中华民族的天下观之伟大。它要建立的是一个天下为公的、普天之下一视同仁的和谐世界。郑和留给世界的不止是对新航路的开辟,不止是他的领先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不止是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更主要的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今天面向二十一世纪,面向全球化,在建立国际新秩序时,这份遗产将会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 §余篇 魂断榆木川 作为朱棣的传记,我们应补述一下他的家庭生活。的确,帝王也有家,但他们的家庭极为特殊。他们没有庶人柴米油盐的烦恼,却也少了人间的那几分温情。权力争斗伴随着血腥屠杀,可以说帝王很少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朱棣在做藩王时,朱元璋便为他册封了王妃,那便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徐氏自幼贞静,好读书,朱元璋听说她贤淑,便对徐达说:“我与你是布衣之交,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朱棣配焉。”不知徐达是感到莫大荣光,还是感到君命不可违,总之,马上顿首谢恩了。正式册封是在洪武九年(1367年),这时朱棣十七岁。 靖难之役中,朱棣颇得力于这位王妃。朱棣带兵去攻打大宁,李景隆乘机围攻北平。当时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形势很危急,多亏了王妃徐氏的谋划。城中兵少,徐妃便激劝将校士们的妻子参战,组成一批女兵,披上铠甲,登城拒守,终于坚持到朱棣回师。 朱棣做了皇帝后,王妃册为皇后。她常规劝朱棣与民休息,又劝朱棣对新旧官员不要有不同对待。在靖难之役中,徐氏的弟弟徐增寿常把建文帝朝中的情报送给燕王,因而被建文帝所杀。朱棣要为他追赠官爵,徐氏反对。后来朱棣还是将徐增寿封为定国公,并让其子袭封,徐氏说这不是我的意愿,而不向朱棣道谢。徐氏还曾将那些朱棣所倚重的大臣的夫人们召进宫来,让她们以民生为念,做好内助。徐氏还采辑《女宪》、《女诫》,编成了《内训》二十篇。又编了《劝善书》,颁行天下,以化育人心。 永乐五年(1407年),徐氏病逝,临终她还劝朱棣要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不要骄宠外戚。对于她的死,朱棣十分伤心,为她在灵谷寺、天禧寺举行了大斋,听群臣前来致祭。徐氏被谥为仁孝文皇后。后来朱棣在北京天寿山为自己营建了陵墓长陵,首先将徐氏安葬其中。从此,朱棣不再册立皇后。 朱棣还有两个心爱的妃子,一个是昭献贵妃王氏,一个是恭献贤妃权氏。王氏有贤德,侍奉徐皇后很恭谨,为朱棣所倚重。朱棣晚年性情暴躁,臣属动辄得罪,不论太子诸王公主还是大臣,都得到过王氏的调护。徐氏死后,宫中一切大事实际都由王氏掌管。 权氏是朝鲜人,姿质秾粹,善吹玉箫,甚受朱棣宠爱。永乐八年(1410年),权氏随朱棣北征,在还师时死于山东临城。 说到权妃,这中间还有一段长长的故事。 从元朝起,朝廷每年要让高丽进献美女。明朝相沿不改。洪武时,后宫中就有不少高丽嫔妃。朱棣本人就是高丽人碽妃所生。到了永乐时期,仍然不断下诏派人到朝鲜(明洪武末年,高丽改称朝鲜)选秀女入宫。 永乐六年(1408年),朱棣派内使黄俨等人到朝鲜去,赏给朝鲜王廷花银一千两、纻丝五十匹、素线罗五十匹、熟绢一百匹,因为朝鲜曾向明廷献马三千匹。临行时,朱棣对黄俨说:“你去朝鲜和国王说,有生得好的女子,选拣几名将来。”于是朝鲜王廷下令禁止婚姻嫁娶,广采童女,以备进献。但最初所选,黄俨以为无美色,甚为不满,并对当事者加以挫辱。朝鲜王廷只得分遣各道巡察司再选,同时通告各地:“前者,不用心推刷,多有漏报者。更于大小守令、品官、乡吏、日守两班、乡校、生徒、百姓各户,如有姿色,一皆采择。如有隐匿或有针灸、断发、帖药多方规避者,论如律。”对于各地所选的女子,黄俨等都要亲自过目。这一年被选中者共五名;工曹典书权执中之女,十八岁;仁宁府左司尹任添年之女,十七岁;恭安府判官李文命之女,十七岁;护军吕贵真之女,十六岁;中军副司正崔得霏之女,十四岁。她们连同从者使女十二名、火者十二名,一同被送往北京。上路之日,被选淑女的父母亲戚哭声载道。朝鲜人在描写这些女子被选入京时写道: 九重思窈窕,万里选娉婷…… 辞亲语难决,忍泪拭还零。 惆怅相离处,群山入梦青。 这五位淑女入宫后,权氏被册立为贤妃,任氏为顺妃,李氏为昭仪,吕氏为婕妤,崔氏为美人。她们的父兄也都授予了官职,如权妃的哥哥被授予光禄卿之职。但这些官是食禄不任事的。不过,他们的俸禄要由朝鲜王廷代发,因为他们离北京实在太远了。同时被册立的还有贵妃张氏,是追封何间忠武王之女,昭容王氏,是苏州人。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