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永乐大帝朱棣 | 上页 下页
二〇


  这场战争真有意思。虽说敌对双方势不两立,你死我活,却又是叔侄相争、同室操戈,两军之间不是亲戚便是同僚,上了战马则是仇敌,下战马来则可握手言欢。薛禄绑缚李坚来见朱棣。朱棣一见是李驸马来了,马上感到这是一个宣传的机会,他责备李驸马说:“尔本戚畹,何所怨仇?亦从凶悖?今日之罪,安可逃乎?”驸马当然不能随便杀,但可作为人质。遂命将李坚械送北平,后来死在路上。一会,顾成也被绑缚来了。顾成是朱元璋部下的老臣,朱元璋渡江时即来归附,被选做帐前亲兵。以后转战南北,卓有战功。这次北征他是左军都督。朱棣见到顾成不禁大喜,说:“此天以尔援我也!”他亲自上前为顾成松绑,并拿衣服让他穿好。就这样朱棣又得到一员虎将。顾成被送赴北平,辅助世子朱高炽留守。据说朱棣与顾成还有一段对话,朱棣说:“尔我父皇旧人,安得亦为是举?”顾成泣对:“今日老臣为奸臣逼迫,冒犯大逆,罪无所逃!老臣幸见殿下,如见太祖,倘容老臣不死,当竭犬马之诚以为报。”朱棣说:“忠义之士,能如是乎?”王崇武先生怀疑朱棣释成之缚即委信不疑,可能在此之前,两方已有通结。上述的对话,殊可长思。

  这里刚安排好,朱棣远远望见军中一些人不知为什么聚到一起叽叽喳喳地议论。他问诸将说:“彼何为者?”大家回答说:“降者谋欲叛去。”朱棣说:“吾自讯之。”他让人将投降的军士带到面前。朱棣对他们说:“凡降吾者任其去留,诚以其有父母妻子之思,尔等欲去,当明以告我,给尔资粮,援送出境。逃则为逻骑所获,必不免尔。我全尔生,尔反求死。”一些降卒听了这话,都很感动,不少人表示愿留下报效,还乡者也成了朱棣的义务宣传员。

  经此一战,再除去此前分守雄县、鄚州的军队,耿炳文军尚有十万之众,他的失败全因移营未稳而猝遇强敌。至此,他入城坚守不出。这期间,吴杰曾带军前来援助,受到燕军的阻挡,不能与耿军会合,不得已退还。但是朱棣前后连攻三日,城池一直没有攻下,他知道耿炳文老将不容易对付。便对诸将说:“攻城下策,徒旷时日,钝我士气。”遂解围而去。

  这是燕军与朝廷北伐主力的第一次接触。炳文虽然是夙将,但他长于战而未尝总大军,诸将多纨绔子弟,失律偾事,是在意料之中的。而燕王则再次显示出他的军事才能。真定城虽然没有破,但无疑燕军取得了胜利。

  §3.大将军李景隆

  李景隆是什么人?就是前面提到的带兵北上包围周王府的那位。他是明开国功臣岐阳王李文忠的长子,小字九江,读书,通典故。身长,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为太祖朱元璋所瞩目。洪武十九年,李景隆袭封曹国公。他曾屡次赴湖广、陕西河南练兵,又曾被派往西番买马。后来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衔。建文帝即位后,他受到信任,因为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那次去河南执周王,是他在建文朝做的第一件大事,不过有人说了一些闲话,说那次李景隆活捉周王,曾向周王搜罗金宝。王府不愿往外拿,便被定有“反罪”,捉了送往云南。

  八月三十日丁卯,李景隆即将从南京北上,取代老将耿炳文。阴历八月底的江风颇有凉意。它吹起林立的旌旗,也吹拂着告别的君臣。建文帝赐给李景隆通天犀带,亲自为他摧轮,赐以斧钺,许他便宜行事。为景隆饯行的肴馔已在江边摆好。李景隆放眼长江,仿佛这一江秋水就在他胸中荡漾,天下英雄能有几人得此殊遇!志得意满之态飞扬于眉宇之间。建文帝展望蔽日的旌旗,那一列列披坚执锐待命出发的勇士,再看这仪表非凡、气宇轩昂的大将军,感到他们无异于拱卫帝京的长江天堑。就在这前后,监察御史韩郁上书再次对削藩提出反对意见。建文帝哪里听得进去,他对战争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建文帝与李景隆君臣共同举杯,相期奏凯重逢。

  跟随李景隆北上的有原谷王府长史刘璟和高巍。刘璟与谷王一起奔还京师,向朝廷献十六策,受到赏识,建文帝命他随李景隆北伐,赞划军事。高巍则愿意做一名说客,去劝说燕王休兵,他的请求受到建文帝的赞许,便派他随大军一同北上。但是,李景隆是个贵公子,虽通典故,实不会带兵,又妄自尊大,所部诸将多怏怏不为所用。

  且说燕王退回北平,接连传来两方面的战报。先是九月初一戊辰,永平守将郭亮报告:江阴侯吴高、都督耿瓛等带领辽东兵马围攻永平。到了十一日戊寅,南线谍报李景隆已经到了德州,收集耿炳文所部并调多处军马共五十万进营于河间。朱棣听到这消息,不禁哈哈大笑,诸王一时摸不着头脑,弄不清为什么在这样的形势下燕王反会高兴。

  朱棣说:“李九江豢养之子,智疏而谋寡,色厉而中馁,骄矜而少成,忌刻而自用。未尝习兵,不见大战,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也。汉高宽弘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为用,不过能将十万,惟韩信则多多益善。九江何等才?而能将五十万,诚可笑!昔赵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赵用为将,与秦战,遂坑卒四十万。矧九江之才,远不如括,其败必矣!”接着他依据兵法,指出李景隆之败有五:“九江为将,政令不修,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败一也。今此地蚤寒,南卒衣褐者少,披触霜雪,手足皲裂,甚有堕指之患,况马无宿藁,士无赢粮,败二也。不量险易,深入趋利,败三也。贪而不止,智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败四也。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喜佞,专任小人,败五也。有五败之道,而无一胜之策,其来实送死尔。”

  为什么尚未交兵朱棣就知道李景隆“政令不修,上下异心”、“仁勇俱无,威令不行”、“好谀喜佞,专任小人”?我看这其中不乏后世史臣的夸张之词。但是,李景隆与朱棣之间是表亲,两家从来过往甚密,朱棣与李文忠是表兄弟,按辈份朱棣应是李景隆的表叔,他对李景隆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在他眼里没有什么表侄什么太子太傅,他是从军事家得角度对对手的弱点进行分析。可惜的是,李景隆的弱点竟让朱棣看得那么清楚,而朝廷中如黄子澄、如建文帝都无知人之明。朱棣还判断,他自己坐守北平,李景隆不会冒然攻城。于是他策划了一个诱敌之计:“今往援永平,彼探知我出,必来攻城。回师击之,坚城在前,大军在后,竖子必成擒矣。”

  将领中还有不同意出兵永平者,他们担心大军离开北平后会给敌人留下空隙,他们提出:“永平城完粮足,可以无忧,今宜保守根本,恐出非利。”朱棣解释说:“守城之众,以战则不足,御贼则有余。若军在城,祗自示弱,彼得专攻,无复他顾,甚非良策。兵出于外,奇变随用,内外犄角,破贼必矣。吾出非专为水平,直欲诛九江速来就擒耳。吴高怯不能战,闻我来必走。是我一举解永平之围,而收功于九江也。”虚虚实实,灵活机变,朱棣确将兵法用活了。

  朱棣带大军出援永平,命世子朱高炽在北平留守,辅助他的则是姚广孝。另外,还有在真定收降的老将顾成。诸将向朱棣请求,为保证北平的安全,应该在卢沟桥设防以阻挡李景隆军队。其实朱棣已经想到这一点了。他说:“天寒水涸,随处可渡。守一桥何能拒贼!舍此不守,以骄贼心,使其深入,受困于坚城之下。此兵法所谓利而诱之者也。”

  即使对吴高这样的小股部队,朱棣也不愿和它硬打。他与诸将盘算说:“高虽怯,差密;文勇,而无谋。去高则文无能为也。”因此,他又小施一计,打算除掉吴高。他分别给两个人写信,信中盛誉吴高而诋毁杨文,但又故意将二人的信相互装错。二人接到信后无不吃惊,被称赞者要洗清嫌疑,连忙将原信封好上报朝廷,被诋毁者则怀疑对方与燕军有所串通,也将来书上报给了朝廷。将领之间既已互不信任,而各自本人的嫌疑又未洗清,还有什么斗志?所以,他们看到朱棣的援兵已到,未经力战便退还了山海。朱棣的计谋又得了手。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