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夏完淳 | 上页 下页 |
三三 |
|
夏完淳的诗,并非以年少而见称,也并非因殉国而作传。幼年时代吸收的古典作品的精华,长大后实际斗争的磨炼,都形成了他诗歌慷慨悲壮、清新开朗的独特风格,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能引起人强烈共鸣。就诗论诗,亦足以睥睨一代,辉耀千秋,屹立于古今爱国诗人之林。但他的诗作毕竟受其年龄、经历、思想局限性影响,也有许多不足之处,题材比较单调狭隘,描写人民群众的疾苦和灾难的尚嫌薄弱;用典过多,有时有掉书袋之嫌。比起其师陈子龙来,自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其影响却是巨大的。 现代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在青年时期读了夏完淳的诗歌后,敬慕不已,写下“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即十八岁——作者注),头颅如许负英雄。”以自比自励,从完淳的诗中吸取成才的精神力量和艺术营养。四川辛亥革命元勋熊克武回忆说:“我在家念私塾时,,特别喜欢明末夏完淳的诗文,一面抄写,一面熟读,至今还可背诵一二。”汪辟疆在《三百年前一位青年抗战的民族文艺家》中也慷慨激昂地说:“我早年从《艺海珠尘》内得读《夏内史集》,诵至他16岁所作的《大哀赋》和《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这几篇,有时热血上涌,有时酸楚欲绝,不知不觉的使我对于这一位青年抗战的民族文艺家敬佩不已”。闻亦博在《明代模范学生记》中说:“他的一生,始终不肯休息,不肯妥协,燃烧着似火一般的民族思想,在诗句中发生伟大的力量,比之于普通抒情的作品,描写春花秋月的文章,不知要充实多少倍了”。文坛巨匠郭沫若先生也多次著文对夏完淳的诗作进行详细评点。 夏完淳身后留下各体诗337首,词曲40余篇,文及赋各12篇,有《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等集子流传,还有不少诗歌散见于明诗抄等书籍中。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有崇敬他人品与文才的王昶、庄师洛等人在众多残稿中零星采掇,进行校勘,编成《夏节愍全集》十卷及补遗二卷。1959年由中华书局改题为《夏完淳集》出版。1991年又有白坚先生著《夏完淳集笺校》问世。 对其文,人们评价重视如此,对于其人,就更是崇敬赞美有加。他那少年人的民族气节,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都已超越了当时的反清复明的斗争意义,在中华民族遭受异国侵略,灾难深重的抗战时期,被升华到了新的高度,不知吸引和鼓舞了多少志士和爱国者!正如前言所说,他的言行,固然有天赋的能力不应忽略,但其自幼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立身报国的信念才是真正的指导。儒家学说中经世致用、成仁取义思想的熏陶,古代英雄、志士、爱国者的启示,东林、复社崇尚气节的影响,抗清斗争中父亲、老师和其他爱国先驱者的激励,都使他具有一种不避危难、力任艰巨的勇气和义无反顾的决心。夏完淳年仅17岁而能从容就义,其实正是他素所蓄积的必然结果。 有人说,他不但有着一枝雄健有力的鼓荡民族感情的铁笔,而且,他还有着一颗最坚定又最顽强至死不渝的雄心。“夫岂不知事之难成,惟知其不可而犹为之”,他的百折不挠的所作所为,是最能唤起民族精神的。苏雪林在《南明忠烈传》中称赞他:“中国文学史固不少成熟的天才,但像夏完淳如此青年,又有如此惊人的表现,也算是绝无仅有的了。‘正所谓’何必老成,一殇子胜于彭铿多矣”。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夏完淳的这17年,活得非常有质量,有价值,无论对于他自己,还是对于他的时代以及历史来说,都是如此。 岁月如白驹过隙,夏完淳为国捐躯已成历史,时光翻到了300多年后的今天,今天的青年,面对的环境及情势虽然和夏完淳当时所面对的环境及情势有天壤之别,但夏完淳那种精神,那种气节,那种对国家民族的爱却是永远也不能丢弃的。夏完淳时代的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振兴中华、保卫祖国仍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夏完淳所受的教育、环境及其将个人素质与后天培养完美结合的表现也都应该成为今天教育学上的范例。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更应该学习他身上那种历久不灭、永远长青的优秀品质,这样才能确保自己成为不负于祖国,不负于时代的真正建设者。是啊,300年前一夏完淳尚能如此为国不惜肝胆,现代发达、文明、进步社会之青年如我辈者,又怎能不砥砺明志,在这个跨世纪的伟大时代里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出最大的贡献呢?这,是夏完淳事迹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也是时代所赋予我们每个青年人的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 [本书完]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