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王阳明 | 上页 下页 |
一九 |
|
§第三节 万民爱戴 小人嫉妒 王阳明屡建“事功”,在短短几年,平定几场农民起义、藩王反叛;又设立新的县制,改革旧的税制,他的仁政,赢得了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爱戴。百姓把他当作神灵下凡,在世包青天,凡经过之处,夹道欢迎,无限崇敬。且百姓有什么疾苦,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王阳明,每天请求拜见,解决疾苦的人络绎不绝,王阳明忙得更是不可开交。 据《王阳明全书》中《年谱》记载,1517年十二月,王阳明在江西南部时,从江西南部率领军队去南康,沿途一路“百姓顶香迎拜,所经州县隘所,各立生祠。远乡之民,各肖像于祖堂,岁时拜祝。” 不难想象,他们迎接王阳明的阵势有多么宏大,黎民百姓一步一磕头,万分感谢王阳明,建立有王阳明雕像的祠堂,家住在偏僻地区的村民,便把王阳明的雕像同自己的祖先供奉在一起,以便时时朝拜。这是多么真挚淳朴的感激之情啊!人民是善良的,人民更是正直公正的,只有实实在在为人民办事情,不辞辛苦,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得到人们如此深厚的爱戴啊! 阳明因此而骄傲,不可一世了吗?从他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又可以看出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疫,何足为荣?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城大丈夫不世之伟绩。”多么精辟而深奥的结论: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山中之贼,只要你深得兵法要领,就会攻无不克;而心中之贼,在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中形成,会相互猜疑、嫉妒,而倍添烦恼,更何况一个人战胜自我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毅力呢?修练百年,才会“终成正果”。可见,王阳明的一生,努力追求成圣达之业,并为此坚持不懈,并不满足于一两次战争的胜利。这种永不满足的心态令人敬佩赞叹。 王阳明除了为国事而繁忙,更要挤出时间来讲学,教弟子。他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化,编成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利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教给弟子。 伴随着阳明受万人爱戴,他的学说也在社会中普遍流传,却遭到了许多人的嫉妒。而第一个就是皇帝——明武宗。看着王阳明的地位一天天地扩大,早超过了自己,明武宗心里那个气啊,真恨不得将王阳明千刀万剐,株连九族,方解心头之恨。这样皇帝才有无人可比的威信啊!无奈王阳明实在深得人心,如果没有一个令天下人信服的罪行就无法置王阳明于死地。明武宗仔细寻找着,等待着机会的到来。 终于,机会来了。正德十四年(1519年),阳明仅用二十二天时间破了准备八年之久的宁王宸濠的叛乱,并且生擒宸濠。这本是功德无量的大事,王阳明不但没有品尝到胜利的喜悦,封官进爵,反而差点儿招来杀身之祸。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明武宗听快马来报,王阳明生擒宁王,立了大功,在金銮殿上再也坐不住了,再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万民得进谏,说皇帝无能,该换王阳明坐龙椅了。多疑自私的明武宗思前想后,找来左右的阉党一起商量对策。这些“马屁精”们更是怕王阳明的声势壮大,有一天来惩治自己,对王阳明早已恨之入骨,于是向明武宗献计:何不传旨下去,说皇帝要亲征反叛,率军南巡,让王阳明先放了宁王朱宸濠,然后皇帝亲自将他擒住,以震天下想反叛的藩王,再为王阳明加功进爵。左右阉党皆为想出的“一箭双雕”之计感到自豪,要是阳明禀旨放了宁王,擒贼的功劳就是皇帝的了,王阳明不但没有功劳,反而可以怪罪他玩忽职守,与宁王私通;要是王阳明拒绝放宁王,也可以以违背圣旨定王阳明有罪。多么阴险毒辣的计策呀!这一次王阳明能逃出虎口吗? 王阳明接到圣旨,气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再加上连日操劳过度,竟病倒在床。放?不放?王阳明在心中苦苦思索,放了叛贼,他必重整旗鼓,卷土重来,黎民百姓又该遭受灾难,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不放,抗旨又将有杀头之罪两种观点不停地在脑海中“打架”,忽然,阳明坚定了立场,不放。头可断,血可流,危害百姓的事儿不可做。 王阳明奋笔疾书,上书皇帝,慷慨陈词讲明理由,说得皇上哑口无言。但这已触怒了左右阉党,皆进谗言要惩治王阳明。皇帝正在左右为难之时,跟随明武宗南征的北军领袖张忠、许泰自恃武艺高强,向皇帝进言:明日可在教场中与王阳明比试箭法,若王阳明输了,则以军法处之。皇帝勉强答应。 第二天清晨,教场上黑压压的一片人,大家都睁大眼睛,生怕一眨眼错过了这千载难逢,性命攸关的紧要时刻。只见大病初愈,身体还很单薄的王阳明拿起弓箭,注视良久,射!三箭“嗖,嗖,嗖”地射出。 这“重如泰山”的三箭怎么样?全部射中。张忠、许泰这帮小人在旁边自惭形秽。北军士兵,都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