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吴三桂大传 | 上页 下页
五三


  刚赏完三桂,又施恩于他的长子吴应熊。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十九日,世祖钦命,将他父亲太宗的庶妃奇垒氏所生第十四女和硕公主下嫁吴应熊【《清世祖实录》,卷77,15页。】。太宗有子11人,女儿14人。嫁应熊的太宗第14女,也就是太宗的最小女儿。她生于何年,不见记载。但已知她去世是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时年63岁。据此推算,她应生于崇德六年(1641年),出嫁应熊时,年仅13岁。这位名副其实的少女公主,跟世祖是同父异母。

  世祖是太宗的第9子,于崇德八年(1643年)以6岁冲龄继承皇位,这位公主才刚满周岁。世祖是她的异母哥哥。这样,吴应熊成了世祖皇帝的亲妹夫。公主是太宗的亲生女儿,皇室的其他一般子女都不能和她相比。因此应熊是名副其实的驸马,满族人习惯称“和硕额驸”。三桂作为应熊的父亲,跟世祖及其爱新觉罗氏结成了亲家,吴氏一家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与皇家结亲,非是一般人所敢企望的事,而三桂却轻易地得到了!世祖钦命赐婚,实则是清朝统治者对三桂的功劳的又一次崇高的奖赏。他的身价倍增!

  顺治十一年(1654年)二月,世祖又授应熊为三等精奇尼哈番。【《清世祖实录》,卷81,1页。】顺治十四年六月,又同耿精忠、尚之信等人一起受世祖钦命,升少保兼太子太保。【《清世祖实录》,卷110,4页。】同年,世祖又赐给应熊的妻子——公主金册。【《清世祖实录》,卷107,13页。】

  世祖钦命,招吴应熊为额驸不久,即顺治十年十二月,向三桂发出一道圣谕,极力赞扬他为清朝立下的不世之功。下面,不妨摘录全文,从中可以看出清朝对三桂的重视已提高到何种程度。他说:

  朕惟折冲御侮,社稷良臣,报德崇功,国家盛典。尔平西王吴三桂,英才自命,雄略群推,早识天命,先归王室,子居甥馆,亲联带砺之间,身受藩封,宠列公孤之右。曩入关破寇,从定中原。暨衔命抚秦,共平西、陕。盖忠勤之备至,亦威惠之交孚。继以巴蜀跳梁,特命陈师致讨,成都诸邑,悉隶版图,保郡余氛,旋成殄灭,厥功懋矣。朕甚嘉焉。聿彰图阁之猷,爰申貂禄之典。兹将功次,续入册内,又于藩俸六千两外,加俸一千两,以报勤劳。

  呜呼!元老壮猷,忠尚资于颇牧,戚臣宣力,谊更笃于腹心。王其巩固封疆,殚抒筹策,续益宏于戡定,盟永重于河山,尚克祇承,无朕命。【《清世祖实录》,卷79,19~20页。】

  世祖的这道敕谕,对三桂推崇备至,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赞扬。由此可以看出,世祖是把三桂置于所有的汉官之上,其对待不同凡响。

  顺治十四年(1657年)五月,世祖又给三桂增加了年俸一千两白银。这是为奖励和酬报三桂在四川所立下的功劳。按朝廷的记录,这些功绩是:率兵破嘉定州,活抓伪总兵龙名龙,招降乌思藏(西藏)大乘法王、大宝法王,及四川三州十六县,击破南明抚南王刘文秀马步大军,擒斩他的将军王复臣、总兵王之俊等,还获金印、象、马等大批战利品。因此,世祖以他“平靖大寇”的功劳,“增注入册”,记录在案。特加俸银千两,原年俸已达七千两,再加上这千两,每年的俸银高达八千两。【《清世祖实录》,卷109,20~21页。】截至此时为止,耿、尚两王的年俸还比三桂略低些呢!

  六月,世祖册封三桂妻张氏,为福金。册文写道:

  勋高平翰,爱推懋赏之规,化起闺帷,聿重从夫之秩丝纶特贲,袆翟增辉。

  咨尔平西王福金张氏,性秉柔嘉,心怀淑慎,相夫报国,殚翼戴之忠忱,砥德宜家,表温恭之懿范,是用封尔为福金,锡之金册,延兹世庆,益著誉于藩封,锡尔纯禧,永垂声于彤管,恩绵勿,贵极毋骄。钦哉!【《清世祖实录》,卷110,3页。】

  与张氏同时受封的,还有平南王尚可喜妻舒氏、靖南王耿继茂妻周氏,给她们俩的册文,与张氏完全相同。册文通篇并无实际内容,不过是颂扬词的堆积,再寄以一点希望和鼓励罢了。虽说如此,册文还是很有分量的。因为它是皇帝的钦命,册文即是其崇高地位的证明与象征。所以,张氏从家庭中王爷的夫人,一下子变为社会上有名位与政治身份的贵人,这就取得了同三桂王爵相称的身份。

  三桂夫人张氏,也算幸运得很,当李自成在北京杀吴氏全家时,她却在关外,同三桂在一起,竟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妻以夫贵。三桂步步登高,她也随着日益显荣起来。关于这位张氏,真是一位不见经传的人物,即使清官方记载世祖的钦命册文,却不曾透露她的身世。我们仅从个别记载中,只知道她是“关东人”。明代以后,把山海关以东即今辽宁省境,统称“关东”。具体说,是关东哪个地方的人,已无法考证。我们还从个别记载中,知道张氏长得并不美,或者说,有点丑。但为人“性妒”,强悍,三桂怕她。她是应熊的生身之母。【《庭闻录》,卷6,“杂录备遗”。】显见,她与三桂是结发夫妻,而此时儿子又招为额驸,她的身份又增价十倍,显得更加高贵,连三桂也不敢轻易得罪她了。

  这一切,都说明呈三桂本人和他的家庭,正在发生巨变。当然,还没有达到它的顶点。即使如此,也为朝中多少满汉大臣望尘莫及。三桂的发迹,一是出自战功卓著,以功论,他该居于清朝进关统一全国的首位;二是朝廷赏识他的忠心和才干,不能不倚重他,给予各种荣誉,百般提高他的地位,多方鼓励他继续效忠清朝。大约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使他扶摇直上,似无止境。他家中主要成员,妻以夫贵,子以父贵,而父母又以子贵而增贵。但归根到底,无论是他的妻子张氏、子应熊,还有他的侄儿,以及家族中其他成员,都伴随三桂的地位的不断提高而富贵起来。

  世祖在悼念刚去世的陕西总督汉官孟乔芳时,曾透露自己对汉官汉将的倚重心情,说:“比年以来,朕之眷顾汉官,视满官有加。”而满官自太祖、太宗时全力从征,“生百死”,方得今天之地位。“朕之优待汉官者,岂以其有功而然?盖期其既受朕恩,必尽忠报国耳!”【《清世祖实录》,卷80,4~5页。】他优待汉官,更优于太宗,不是因为他们的功劳比满官大,而是利用并期待他们尽忠报效朝廷,巩固它对全国建立的新统治。正是出于这个长远目的,他对三桂不惜厚赏,大量馈赠,直至联姻亲,希图再以血缘联系来加强他与三桂的稳固的政治联盟,使他成为朝廷的一个政治支柱,维护大清江山,矢志不移。世祖和朝廷要他做的,他都做了,而且做得更好。三桂将把这种紧密的合作继续进行下去。因为他还需要朝廷给他更多的东西呢!

  五、征剿贵州

  吴三桂略定四川后,奉命返回汉中驻扎。其实,四川尚没有完全平定。如成都、嘉定等重要城镇仍在南明永历政权的控制下。还在保宁击败刘文秀部后,三桂向朝廷“首议进取成都,以为根本”。即在成都省会之区,“首立根本,设以重兵”,“有贼拒战,无贼则耕,根本既立,庶可渐次进取”。世祖赞赏他的建议,“真为国家久远之计”,说得很正确。但是,世祖又说,大兵驻扎成都,“路远民稀,钱粮转运维艰,”眼下还不能采取行动,要三桂与李国翰“暂回汉中”,他所属的四城壮丁,移至沔县(陕西勉县附近)一带分驻。他便回汉中驻扎,“待上命而动”【《清明史料》丙编第9本,897页。】

  顺治十二年(永历九年,1655年)四月,四川巡抚李国英上奏言,说云南、贵州还未平定,征兵转饷,因一隅之地,而拖“累数省已安之民”,旷日持久,势必“坐而自困”。他又说,以我强大兵力,还不能平定,不是我兵不强,粮饷不足,是“由封疆之臣畏难避苦,利纯功罪之念,先入于中”,却把忧患都推给了皇帝一人承担。他指出,吴三桂与李国翰之兵“现屯汉中,蓄锐甚久”,应分道出兵,与已在湖南、两广的重兵,实行“首尾夹击”,必陷敌人于绝地。这实在是“一劳永逸之计也”。因此,他建议朝廷,命令三桂与李国翰先率兵驻镇保宁,“为各路之统领”,派兵先取成都,次取重庆,以扼咽喉。此举“即为收滇、黔之张本”【《清世祖实录》,卷91,3~4页。】

  李国英的奏言,深深地刺痛了三桂。他上面说的,云贵两省迟迟不能平定,主要是封疆重臣“畏难避苦”,不愿远征。他提出让三桂出征的建议,不仅使他很被动,而且明明指他“畏难避苦”,只在汉中“养精蓄锐”,完全不能为皇上分忧。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