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王猛 | 上页 下页 |
三 |
|
【第二章 扪虱见桓温】 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晋书·载记第十四·苻坚下》 群雄逐鹿乱中原,桓温北伐抵长安; 寒士王猛扪虱见,狂人开口语惊天; 鸡肠不容大略展,凤凰要栖梧桐巅; 晋军大败回江南,潜龙再隐华阴山。 就在王猛见嵩山长者的前后,中国的版图上继续抛洒着各族人民的鲜血。公元349 年至351 年,整个北方可以说血流成河。鲜血改写着历史,权柄在血手中变换。 公元349 年,冉闵在后赵帝国首都邺城发动宫廷政变时,与忠于羯族皇帝石鉴的势力杀得尸体重叠、血流成河。冉闵下令全国:“汉人砍下一个胡人头,送到凤阳门,查验属实者,文官升三等,武官全升营门官(牙门)。”此令一出,一场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开始了。命令发出的第一大,就有数万匈奴人和羯人被杀。冉闵亲率兵马屠杀胡人,不论男女、长幼、贵贱,见到胡人便杀,被杀者总数达到20 万,冉闵令将尸体拖到邺城郊外,全都喂了野狗。有些鼻子长得高的、眼窝显得深的、胡子长得多的汉人,也被当做胡人杀了,当了冤死鬼。在首都周围如此,在戍守边疆的部队中也如此。有个叫麻秋的无赖将军(后面还将提到他),从长安率军至洛阳,接到冉闵杀胡人的命令后,将部队中的匈奴、羯族士兵1000 余人全部杀死。 翌年,在镇压石氏集团的反抗中,冉闵先是杀掉石琨3000 余人,接着杀掉石琨兵团1 万余人,紧接着杀掉张贺度兵团2.8 万余人,杀掉石祗、刘显兵团3 万余人。石氏皇族包括皇帝石鉴在内无论老幼全部被诛杀。作为报复,在冉闵围攻襄国失败时,忠于石氏集团的人在邺城杀死了10 多万汉族人民。然而,在战斗中死去的人加上统治阶级自相残杀的人,比起死去的逃难人民来说还是小巫见大巫。由于人口稀少,统治者在战胜后往往要抢夺人民,石氏后赵政权鼎盛时期,武装强迫居民迁往山东、河北、陕西和湖北北部,见石氏政权土崩瓦解,移民们纷纷返回故里,谁知一路遇到战乱,衣食无着,加上瘟疫流行,饥民互相抢夺,最后只好吃人的尸体,平安返回家乡的,不过十分之二三,约百万人死在了路上。 冉闵靠屠杀夺取了政权,最后消灭了后赵,但是他仅仅过了不到三年的皇帝瘾,便被从关外南下的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帝国所俘虏,先被押解到首都蓟城(今北京),然后关押在故都龙城(辽宁朝阳),最后被处死。到公元353 年,原后赵帝国的国土除长安外,全部被前燕所占领。前燕成了北方最强大的国家。 这里也许有必要罗嗦几句的是,原来后赵皇帝石虎从各地搜寻来邺城的10 万美女,在冉闵兵败被围时,竟被城中饥饿的兵士活生生地像猪一样被宰杀充饥了。 我们的主人公王猛耳闻目睹了上述一幕幕惨剧。在这连绵不断的战乱中,他能逃得一命,算他的福气也得益于他的聪明。他卖畚箕曾到过后赵的首都邺城(河北临漳)。在“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的情况下,他“悠然自得,不以屑怀。”他这种不以受辱而发脾气、不因小事而伤脑筋的态度,引起了皇帝石虎手下的一个大人物的注意。此人姓徐名统,是后赵帝国的司隶校尉,相当于今日的首都卫戍司令兼行政长官。徐统是个有点神神道道的人物,会看面相、手相算命,自称有知人之明,在首都是个有相当影响的人物。 徐统为王猛算了一命,对王猛“见而奇之”,觉得他将来必然大富大贵,便给他封了一个功曹的官(相当于行政办公室主任),要将他留在自己手下。王猛听到徐统要召他当功曹的消息,立即脚板里抹油——开溜了。功曹这个官儿虽然很小,但对于卖畚箕的穷小子来说,当上后起码可以解决衣食问题。王猛拒当功曹,避之唯恐不及,到底是因为嫌官小还是厌恶石虎的残暴统治而不愿为虎作伥,史书未曾明言,但以王猛之智力,我们有理由判断:他已预见到石氏羯族政权的末日不远,即使从避祸保命的角度来说也应远远避去。 作为汉族人,王猛对偏安江南的东晋既恨铁不成钢又始终在等待它的生机。在中原大乱的时候,上苍已将北伐收复中原的战略良机赋予了东晋。特别是冉闵在后赵发动宫廷政变后,虽然残暴但没有忘了他是汉族人,曾派人到东晋送信,一面表示甘愿俯首称臣,一面相约南北夹击,消灭石氏,恢复中原。王猛从内心希望东晋能够抓住这个战略机会,然而他盼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当时,王猛为躲避战乱,按师父的指点隐于华阴山。华阴山可能即是华山,因华山在华阴县境,早在汉代便建有西岳庙,成为道教活动的一个场所;但亦有可能是指少华山,因少华山的道教活动比华山更为有名,且后来王猛见桓温后曾进山问师父,少华山至灞上的距离比华山要短。无论是华山还是少华山,王猛当时隐于山林是确定无疑的。 在山中,王猛与师父谈得最多的是东晋北伐的问题。在东晋之初,祖逖曾募兵组织北伐,虽然没有朝廷的后勤支援,但得到北方人民的拥护,人民向往司马氏的心未死,所以一路势如破竹,人民倾其所有以迎王师,可惜祖逖的胜利非但没有鼓舞东晋皇帝司马睿,反而使他害怕不已。他害怕祖逖军功大了尾大不掉,威胁到他的皇权,于是百般加以节制,硬是把一个生龙活虎的祖逖变成了笼中虎、浅水龙,祖逖气病交加,悲愤而死。 公元349 年,冉闵趁石虎死后诸子争权之机尽灭石氏。东晋北伐的时机到了,桓温自行屯兵湖北安陆准备北伐,后赵一些忠于晋朝的将领也举行起义响应北伐,然而东晋皇帝司马聃害怕(这年司马聃才七、八岁,与其说是他害怕,不如说是掌实权的殷浩害怕)桓温过于强大,便将北伐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外祖父褚衰。褚衰按台湾史学家柏杨的话说是只“瘟猪”,此人长于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却畏敌如虎,不会用兵。尽管如此,由于整个形势对东晋有利,北方人民纷纷响应,“晋之遗黎,鹄立南望”,亟盼王师。但“瘟猪”褚衰在此情况下反而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结果一战即溃,损兵过半,烧掉粮草,仓皇逃回。 公元350 年,东晋又派一个书生殷浩率军北伐。但是,只见命令而不见行动。殷浩先生出身贫穷,未仕前是个十分有名的清谈家。很多人被他的清谈所迷惑,认为“如果殷浩不出来做官,那么谁来教天下苍生”,似乎离了他地球便不转了。由于他名气很大,朝廷只好请他出来做官,到司马聃当皇帝后,他权倾首都,成为司马氏皇族抵制桓温的顶梁柱。然而,此公似乎也是精于权术,而干不了实事。350 年的所谓北伐不过是一个做给别人看的样子,尤其是为堵住桓温请求北伐的嘴,并不真正想要行动。 北伐之事一直拖到351 年,仍不见殷浩的行动,此公正忙于朝廷的内斗,根本无暇北伐。桓温在多次请求无效后忍无可忍,在351 年采取了一次十分鲁莽的近乎兵谏的行动。他擅自带领5 万大军从荆州顺流而下,直抵武昌,请求北伐。 桓温移兵武昌,将东晋朝廷吓破了胆。如果他继续顺江而下,建邺(南京)指日可下。此时,平时不可一世的殷浩乱了方寸,他打算用辞职的方式来平息桓温的怒气。然而,殷浩害怕,司马氏皇权比他更害怕,劝他说:你辞职不免一死,不辞职兴许还有希望。最后由会稽王司马昱给桓温写了一封软硬兼施、捧中带吓的十分得体的信,桓温怕冒造反的危险,只好引兵返回荆州。 桓温兵回荆州,朝廷那颗悬着的心总算落地。殷浩不许桓温北伐,但自己却在352 年率军北伐了。殷浩北伐,与其说是要收复失地,不若说是为了加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在华阴山中,王猛问师父:“您觉得殷浩北伐有成功希望吗?”师父不作回答,反问道:“你看呢?” 王猛摇了摇头,叹息道:“怕是中原黎民的满腔希望又会化为灰烬。”师徒谈起殷浩,此人长于清谈,短于实干;勇于内争,怯于外斗;热衷权柄,视之重于社稷,不可信赖也。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