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陶渊明 | 上页 下页
一七


  §归园田居

  归田初期的生活,还是较为轻松闲散的。这也是诗人聊为弦歌、苦心安排的结果。家里有僮仆、有儿子,他只需偶尔过问一下农事,更多时间消遣于读书、闲聊及游山逛水中。这种悠闲自得的生活,以及他这时期的感受,在他的《归园田居五首》中反映得很清楚。

  《归园田居五首》作于陶渊明由彭泽令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这组诗历来被视为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代表作。其一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人认识到自己的性格、气质不适于做官,他的生命只属于山水田园。十三年的仕途奔波如今看来就是误落尘网中了。三十是虚指,极言荒废光阴之多,强化他的悔憾情绪。他多年漂泊在外,如同羁鸟、池鱼一样不自由,心中总不能忘怀旧林、故渊。

  如今回到大自然中,就完全解脱了,可以过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是道家的思想,即保持愚直的本性。诗人在南郊的田野边开荒躬耕,返朴归真回到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由此句可见陶渊明家的产业状况和居住环境,尚能让诗人自足无忧。“遥遥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前四句写静景,此四句写动况,以动衬静,生机顿显,在我们眼前现出一派恬然的农家气象。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的影子在这里已隐约可见。“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田园环境优雅,空气新鲜,生活节奏缓慢,如流水缓缓,诗人的心情也平平静静。庭院中没有灰尘杂物,既暗示交游少,也比喻没有世俗杂事缠身,人在空寂的居室,常有余闲,也说明心境沉静安闲。诗人喜爱这种恬静的生活,欣幸自己像鸟儿挣脱牢笼一样摆脱了官场的诱惑与羁绊,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如果说《归园田居》之一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农村图景的话,那么,《归园田居》之二则真切地反映了诗人作为一个农民所有的交往与话题。“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诗人平素不与农民往来,只在田头地里相遇时,拨开草丛走到一块,谈谈农事。“时复墟曲中,披草共往来”二句,仿佛让我们看到诗人怎样穿过山间荒径;“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二句又仿佛让我们听到诗人如何在与农人议论庄稼长势,预计收成状况。诗人此时的心愿已与农人一致了,他同农民一样为桑麻日长、开荒垦出的地日广而喜,又与农民一样为突降的霜雪可能毁坏庄稼而忧。正因诗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与农民同甘苦共喜忧,所以才能将农村的生活、农民的心态描写得如此活灵活现,使今人宛见其景,若逢其人,似闻其声。

  《归园田居》之三用白描手法记载了诗人一天劳作的情形。“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初看平淡似水,用词浅白,短短八句,说家常似的叙述到南山锄草的目的或原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和过程——清晨即去锄草,到月亮上来才荷锄返归,又信手拈来两句——道路狭窄,草木丛生,露水沾湿衣襟,写出归路上的情景,最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感受——衣襟沾湿没关系,只要收成的心愿能够得遂。每个浅白的字眼都那么富有表现力,每一句平常的话都是一幅活生生的图景。五言八句构织出如此淡泊而悠远、简朴而淳郁的意境。当读者的目光随着诗人的笔调流动时,诗人便映着月光从一千五百年前向今天走来了,那么悠闲,那么自足,又淡淡地散发出一丝忧郁、一丝怅惘。

  有些论者认为“但使愿无违”是指隐居之愿无违,这是不符作者当时情景的,是牵强附会的推测。

  破坏了这首诗浑然着意生活本身、淡然不拘于心的浑然意境。

  《归园田居》之四记载了一次携子侄出游之所见所感。“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诗人多年来离开山泽外出做官,如今可以在林野间纵情漫游了。此二句写他出游的心情。对照《归园田居》之一“羁鸟恋旧林”、“浪莽林野娱”句极写出羁鸟归旧林的轻松与欢畅。“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诗人踏上一片过去村落的遗址,砍柴人告诉他这里的人都死了。

  对着一片废墟和坟墓,诗人又思考起生与死这个无所谓因果,找不到答案的题目,感慨人生变幻无常、生死不定。“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生前忙忙碌碌,苦苦求索,死后又能留下什么呢?“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这种人生如梦的虚无观,虽然悲观消沉了些,但它是诗人在尝试过、努力过之后的真实感受,他再也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听任自然、等闲生死。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