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小说 > 顺治皇帝 | 上页 下页
五二


  “摄政王千岁,请入金銮宝座,文武百官已齐集殿外,等候朝贺哪!”吴良辅说着一口圆润动听的京腔,抑扬顿挫很是分明。

  “哦!已经到了上朝的时候了吗?”

  “千岁,敢情您没听见刚刚五凤楼的钟声呀,整整敲响了八下!”

  “宣文武百官进殿议事!”多尔衮用双手揉搓着太阳穴,近来他头痛得厉害。

  “千岁,您是不是头昏头痛?奴才瞧着都心疼,您也太操劳了,睡半夜起五更的,回头奴才让御膳房的师傅给您炖碗参汤补补。”伶牙俐齿的吴良辅伸出一双柔软的手轻轻地替多尔衮按摩着。他个子瘦小,站在宝座的后面几乎就看不到人影了,只有一双手在多尔衮的太阳穴不停地揉着。

  “嗯,舒服多了,吴良辅,看来你还有几手呀。”

  “千岁见笑了,奴才今年虚岁二十了,入宫已快十年多了,跟着师傅学了一招半式的,今天还就派上了用场。”

  “嘘!不要饶嘴饶舌的,宦官们已经进来了。”

  “微臣范文程、洪承畴等叩见摄政王殿下,我等已拟好了谕故明官民的令旨,请殿下过目。”

  “就请范大学士读来听听!”

  “嗻!”

  范文程清了清喉咙,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流贼李自成,原系故明百姓,纠集丑类,逼陷京城,逆天犯阙,弑主暴尸。先帝不幸,九庙灰烬,贼首僭称尊号,掳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天人共愤,法不容诛。今闯贼众志已离,败可立待,我大清国积德累仁,悯斯民之罹难,必将兴师除暴翦恶,拯颠扶危,出民水火!今令官民人等,为故明天子崇祯帝发葬三日,以展舆情,着礼部太常寺备帝礼具葬,除服的,官民俱着遵制剃发。”

  “嗯。大明臣子对剃发一事有何反映?冯铨,你最有发言权,请直言吧。”

  “这个……”内弘文院大学士、年方五十的冯铨,脑门倍儿亮,脑后拖着一只假发辫。刚摘下了乌纱帽戴上了红顶花翎,换上了鞑子这不三不四的装束,脑后拖着一条豚尾,冯铨觉得很不习惯,很不舒服。现在被摄政王一点名,他更觉得不自在了,脑门上沁出了一层细细的汗珠子,吭吭哧哧了半天,才说道:“回殿下的问话,微臣觉得京畿地区凡归降的汉族军民官兵都心甘情愿地以剃发表示归顺,这辫子在脑后这么一拖一甩实在很有味道。”冯铨说着使劲地摇着脑袋,那辫子便在身后左右摇摆起来,惹得殿内百官群臣吃吃发笑。

  “阉党!奴才!一副谄媚讨好的德性。”殿下有人在切齿痛骂冯铨。“有才无德,专事溜须拍马,这种人在哪一朝都不会受冷遇!”

  这冯铨是明万历年间的进士,十九岁时人宫翰林院检讨。在官场混迹了三十年,对官场之中阿谈奉承溜须拍马之事自然用起来是得心应手了。在明末东林党与阉党斗争最激烈之时,冯铨投靠了阉党魏忠贤,不久便飞皇腾达,在短短的一年间,即升为朝廷辅臣,官居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成为阉党中炙手可热的人物,后被崇祯帝罢官削籍贬为平民。此番再一次受大清摄政王多尔衮青睐而得到重用,冯铨能不感恩戴德吗?

  “不然。”多尔衰摇头表示反对。他起身双手背在身后,踱着步子,边走边说:“剃发是我满族人的风俗习惯之一,自后金国建立之初,英明汗努尔哈赤就把剃发作为对异族是否归顺的标志。以前,本正以为归顺与未归顺的百姓不容易辨别,所以下令剃发,来区分顺民和反抗者。如此本王听说此风受到了汉族人民的反对,违背了百姓的意愿,民情骚动,这反倒有违我大清以文教定民的本意了。所以,从今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各随其便,千万不可强求。就请范先生将方才的令旨改一改吧!”

  “殿下圣明!如此厚爱我故明臣民,令下官感激不尽,无以言表!”冯铨立即跪地叩头致谢。

  “好了,你们都去准备为崇祯皇帝发丧吧。”多尔衮对包括洪承畴、吴三桂在内的一大群故明的降官们示意着,他自己准备退朝,有许多烦杂的事情还得静下心来去思考一下,还得与八旗王公们商量,下一步究竟该怎么办,似乎还是个未知数。

  礼部左侍朗李明睿上前一步请求说:“殿下,安排和筹备先皇的丧礼颇为浩繁,花费巨大,恐一时难以安排周全。”

  “怎么,本王是好意,你们大明皇帝身首异处,尸骨尚未收敛,本王本打算明天就让京师的官民奔临哭丧,以告慰你朝皇帝的在天之灵,可现在一无溢号,二无牌位,官民们如何哭临,何以祭奉呀?你们身为故明官吏却还在推三卸四,这难道是一个忠臣所应持的态度吗?”多尔衮眉毛一挑,声音提高了许多,这一番感人肺腑的话听得在朝的故明降官们无不点头称是,面露钦佩之色。

  “卑职以为一心可以事二君,二心却不可事一君。既然千岁有令,那咱们就去办吧。”冯铨不失时机地插了一句,以表明他仕清忠心不二。

  于是,在五月的北京城里,在满洲八旗各色迎风飘扬的旗子之中,出现了一场盛大而奇特的葬礼。故明末帝崇祯的梓宫在侍卫大臣们的护卫下缓缓行进在大街上,道路两旁的遗老遗少们伏地痛哭,大放悲声。洪承畴、吴三桂、祖大寿、冯铨等故明的降官降将们身披重孝,跟在梓宫之后,泣不成声。与其说他们在为明皇哭丧,不如说他们在唤叹世事多变,命运多舛。如今他们在汉民心目中俱背上了不忠不孝大逆不道的骂名,这口“黑锅”将要伴着他们一直走进坟墓,而且,他们也将无颜面对列祖列宗!

  多尔衮在入京之后,一切布置都由范文程、洪承畴等酌定。因为他知道,此时单纯依靠少数满洲贵族和入关前清政权的统治机构,已经不适合君临天下的需要和统一华夏的愿望,而明朝旧有的国家机器无疑是可以满足这种需要的有利而又直接的工具。因此,在明清的鼎革交换之中,只不过是“主易制存”,换汤不换药,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均恢复并开始运转,使一部本已瘫痪的国家机器重又开始缓慢运行了。

  首先,范、洪二人拟就了两道告示,四处张贴,晓谕天下。一道是打出“除暴安民”的招牌,羁縻百姓,笼络人心,一道是为崇祯帝发丧,收买人心。因此两条,京畿百姓感激涕零,还有那个不服呢?

  这一日,多尔衮召集满洲八旗王公商议迁都一事。入京已过数月,他为安定民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已经略见成效,京畿地区人心稳定,故明官民感恩戴德,无不称满蒙八旗兵为仁义之师,可以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两黄旗大臣一等侍卫冷僧机奏道:“王爷,有关修建睿亲王府一事,卑职已亲自去勘察数次,选中了明南宫,也就是故明在南内所建的洪庆宫,位于紫禁城以东,占地较广,宫里的建筑规模很气派,正殿覆盖绿琉璃瓦,殿中设有屏风和宝座,铺着腥红的大花毛毯,很有宫廷的气派。卑职以为,只要略加修缮便可以入住了。”

  多尔衮听了没有吱声。是的,一旦新主子入了京,他睿王就得搬出紫禁城,尽管这冷僧机把洪庆宫说得天花乱坠,但怎能与皇宫相比?

  “我大清将底定中原,建都燕京,此乃先皇太宗之遗愿。除了要加紧修缮、扩建紫禁城以外,凡亲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住所也都得兴建。这些王府在房屋间数、油饰彩画、台基高低、门钉多少等等方面都得详细规定,不能逾越。而且,目前我大清刚刚入至燕京,百废待兴,各王府的修缮扩建宜一律从简,待日后再大规模兴建。你们可有什么意见?”

  众人心里说,你摄政王爷可以居在紫禁城里,当然不关心王府的修缮了,可要我们这些贵胄子弟随随便便的就住进王府井的那些故明遗老遗少的住宅里,实在是不甘心哪!

  “摄政王大人,本王想不通!”满脸疑惑的英王阿济格大声嚷嚷着。“既然你说日后再大规模的兴建王府这也倒罢了,可我八旗将士总不能老留住城外,在道旁埋锅造饭,吃那些糠菜饽饽,个个面黄肌瘦的打不起精神来!”

  “唔,依英王之见应当如何?难道你没看见城中粮草匮乏吗?我就是担心咱们享受惯了的八旗兵会擅闯民宅,骚扰百姓,所以才规定凡军兵出入城门者,须持九王(多尔衮)标旗加以制约。因为我们脚下的路还很漫长,很艰苦呀!”

  “那又何妨?”阿济格虎目圆睁,嗓门更大了:“我八旗精兵大可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然后留给王守燕京,大军或者退还沈阳,或者退保山海关,可以保证没有后患,何必要忍饥挨饿受这份罪?”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