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司马迁 | 上页 下页 |
六 |
|
司马迁专门跟董仲舒学过《春秋》,孔子的这一著述对他影响很大,甚至影响到他后来的创作方法,他对孔子,自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墓地附近,司马迁向当地人请教孔子的事情。人们告诉他,当年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替他守了三年孝,仍然不忍心离开这里,于是干脆搬到孔墓附近住,后来一些儒生也搬了来,渐渐有了几百家,人们把这里就叫做孔里。每年到了一定的时节,孔子墓前就挤满了前来祭祀的人群。人很多,但绝少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人人彬彬有礼,个个相互谦让。各地的儒生也经常到孔子的墓前演习饮酒和射箭等古礼,司马迁有没有亲眼见到儒生们讲习礼仪我们是不清楚的,但是司马迁一定特别想亲眼看看,那到是可以肯定的了。孔墓庄严肃穆的气氛深深地触动了司马迁。 孔子,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名丘,字仲尼。他的父亲是个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在孔子三岁的时候,他就死了。不久,母亲带着他离开家乡,迁到鲁国的都城曲阜居住。母亲单薄的身躯独立支撑起了这个家,但无论她怎么没日没夜地操劳,她们母子仍然在穷困中挣扎,为了生活,孔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给人家干活,他当过牧童,做过吹鼓手和管畜牧的乘田、管帐的委吏一类的小官。他经常特别虚心地向人家请教各种本领,特别是请教祭礼时,连每个细节比如器具的摆设都要虚心地问个明明白白。渐渐地,他成了那一带学识最渊博的人。他的名气随着他才能、学识的增长而越来越大,但是一开始并没有受到鲁国统治者的重视。30岁左右,他开始从事教育活动。在当时,只有贵族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有地方上学读书的。 孔子创办了私学,无论是谁、是什么样的出身,只要交一点象征性的学费就可以到他的私学去听他讲课。他教学生,学习要刻苦,要不耻下问,不能不懂装懂;学习要善于思考,如果一味地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而不进行独立的思考,就会迷惘,如果只是空想连篇,而不学习知识,就会使精神困顿不安;孔子还重视德才兼备的问题,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品德。他要求学生们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远大的志向等等。孔子很注重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子路做事很鲁莽,孔子就教育他要经常进行周密的思考,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冉有的性格有点优柔寡断,孔子就鼓励他做事要果断,不要有太多的顾虑。 孔子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他的学生。他的声望越来越高,各地的人纷纷投到他的门下,连其他诸侯国的贵族子弟,也都来向他请教学问,据说他的学生总共有3000多人,其中有72个成了很有名的贤人。孔子50岁的时候,出任中都宰,后来又做过大司寇。56岁的时候离开鲁国,领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到处宣扬他的思想和主张,但是没有被各诸侯采纳。68岁时,他回到鲁国,开始致力于古籍的整理,编订了《诗经》、《尚书》、《易经》、《春秋》等,为我国古代历史文献的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极为深远。 司马迁在孔墓附近徘徊了很长时间,然后来到了孔庙。孔庙是孔子生前的居室和弟子们的住所,里面陈列着孔子的衣、冠、琴、车、书等遗物。司马迁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孔子的书,对这一伟人十分仰慕,对孔子的家乡也非常向往,这次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曲阜,而且还到了孔墓、孔庙,参观了孔子的种种遗物,这怎能不叫他心潮澎湃呢?他慢慢地在孔子的遗物前踱步,陷入了对孔子生前事迹的遐想之中。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孔子的事迹和思想,司马迁又到孔子生前曾住过的齐国都城临淄去访问,搜集到了大量的有关这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材料。 带着丰厚的收获,司马迁继续为他的理想而奔波。 不久,他到了邹县。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上邹县的峄山,在山顶刻石颂德,并且与鲁国的儒生们商量举行封禅大典的事宜。封禅大典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极为隆重的仪式。这种仪式,源于战国时代。“封”,就是要到泰山上筑坛祭天;“禅”,则是在泰山底下的小山上辟地祭地。帝王举行这种仪式后,才表明他是上天惟一的代表,是真正的真命天子,所以帝王们对这个典礼十分重视。秦始皇后来在泰山上举行了封礼,在梁父山上举行了禅礼,完成了封禅仪式。司马迁到了邹县后,自然也要去峄山考察一番,并且也向当地的儒士请教有关礼仪方面的事情。 由峄山向南,司马迁来到了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孟尝君田文的封地薛县(今山东滕县东南)。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与曲阜一带很不相同的民风,曲阜民众深受孔子遗风的影响,重视礼节,温文尔雅,但薛城的民风却比较强悍,有不少暴戾的行为,让司马迁一时接受不了。司马迁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就向当地的老人们求教。老人们告诉他,很久很久以前,薛城的人不是这个样子的,大家相互之间相敬相亲,十分友好地相处,后来孟尝君十分好客,吸引了天下大批人士来投奔,来者不论是仁义之士,还是偷鸡摸狗之辈,孟尝君一概收下,有些做了坏事的人,也到他的门下逃避法令的惩罚,不法之徒投奔到薛县的竟有6万多户,这就使得当地的民风大变,成了现在这样。传说中的孟尝君好客自喜,果然名不虚传啊!老人们又向司马迁讲起了孟尝君的故事。司马迁后来把它们都写进了《史记》里。 一路的游历、一路的收获,司马迁收集史料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但是游资的日渐匮乏,已经成为了他继续游历、继续收集史料的障碍。怎么办呢?放弃继续游历的计划吗?可是他如何能舍弃得了这刚刚起步的事业,何况这事业已小有成效,不止一次地给过他鼓励;如果继续游历下去,又如何克服穷困呢?衣服破旧了,也该换换了;靴子磨破了底,也不能再穿了;明天的饭食,还没有着落,今夜,又将要到哪里去借宿呢?司马迁心里有些矛盾,为生活的窘迫踌躇不已。不!我不能放弃我的计划!司马迁心里一亮,挺直了胸膛。以前那么多困难我都克服下来了,难道还战胜不了这点困难吗?胸怀大志的司马迁忍受住饥饿,忘却了贫困,又大步向前走去。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