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清太宗全传 | 上页 下页
一〇四


  这次病得也很重,不仅用大赦向天祈求痊愈,而且清廷的官员们就此提出建议,减轻太宗的政事活动。二十七日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理事官雷兴上奏说:“皇上天纵神武,德被遐方,以仁心爱万民,以仁政治宇内,凡养民恤民,无不周挚,虽当大业创兴,实万世之圣主,当代之明君也。臣闻有道者,天赐纯嘏;福履者,景运灵长。今皇上道德醇备,福寿兼隆,虽偶尔不豫,辄获康吉,天之眷我皇躬也昭昭矣,举国臣民不胜欢忭。伏愿皇上保护圣躬,上答天心,下慰人望。近见政事纷繁,动劳睿虑,各旗、六部诸大臣虚设何裨?凡心劳则气动,更愿皇上清心定志,一切细务,付部臣分理,至军国大事,方许奏闻。况大业垂成,外国来归,正圣心慰悦之时,亦可稍辍忧劳。且时当食足兵强,皇上宜暂出游猎,以适上心。臣等谬任言官,惟以圣躬为重,伏望息虑养神,幸甚!”大学士范文程、希福把这份奏疏转达给太宗,立刻得到太宗允许,说:“所奏良是。朕之亲理万机,非好劳也,因部臣不能分理,是用躬自裁断。今后诸务可令和硕郑亲王、和硕睿亲王、和硕肃亲王、多罗武英郡王合议完结。”【《清太宗实录》,卷63,20、21页。】

  太宗派范文程把这个重要决定通知诸王,因为这是从来没有的事,诸王一时感到不知所措。向太宗奏问:“皇上命臣等断理诸务,敢不钦承。但何项事应行奏请,伏候圣裁决定,则诸务庶可办理?”太宗又答复他们说:“未来之事何能预定?各部事务须尽心料理,有不能决断者会同诸王贝勒议结。如会议仍不能结者,方许奏闻。诸王每日黎明齐集,有事则奏,无事回各衙门办理部事。倘有当议事务,候旨齐集。”【《清太宗实录》,卷63,22页。】此事关系行政体制的重大改变且不必说,即于太宗身体欠佳程度完全反映出来。有了这个决定,太宗基本上交出了日常的行政事务,从而可见他病得实在不轻,估计短期内无好转可能。

  同年十二月,到叶赫出猎,至开库尔地方,因“圣躬违和”,只得住在那里。诸王、贝子、大臣请停止行猎回宫,一时无所收获,不愿空手而归,恰在为难时候,第九子福临,当时才五岁,射中一狍,就此回銮了。

  崇德八年(1643年)正月初一日,又“圣躬违和”,连群臣的庆贺礼都免行了。接着又有布善说:“皇上腕力稍弱,仅获一兽。”

  三月十七日,“圣躬违和”,大赦,死罪以下皆宥之。

  四月初一日,“圣躬违和”,连续两天向盛京及境内各寺庙祷告,施白金【《清太宗实录》,卷64,16页。】

  从本年开始的几个月,“圣躬违和”次数之频繁,说明太宗的病连续发作。但是从四月到八月,的确有几个月的间隔,这使人觉得他好像不是个长期患病的人。

  问题在于,不能把太宗之死同以前的“圣躬违和”割裂开来。说“无疾而终”,就是否定他死时有病,也不承认死前曾经有过很长时间的重病。

  太宗到底死于什么病?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线索透露了一点情况。这就是朝鲜史书的记载。朝鲜的记载曾说清太宗之死是“暴逝”。如太宗死后的九月初一日,朝鲜得到文学李在沈阳向本国发出的报告说:“清汗于本月初九日夜暴逝。”【《李朝实录》,仁祖卷44,29页。】的确,这么一说,可以解释为“无疾而终”,也可以说成是遇害而死。但是,朝鲜人是早知道太宗有病的。如他们的史书记载,四月初六日“清人言于世子馆所,以为皇帝病风眩,愿得竹沥,且要见名医。上命遣针医柳达、药医朴等。”【《李朝实录》,仁祖卷44,12页。】

  清太宗有什么病及需用药物,朝鲜人一清二楚。按他们所载,太宗患风眩。用药为竹沥。竹沥主治化痰、去热、解烦闷等病症。太宗一生劳累,晚年诸事更繁重,加上宸妃之死,操劳过度,情志不舒,痰火上升,必然眩晕,血热上涌,头昏眩。平素痰火重,容易引起中风症,高血压,猝然死亡。太宗所患病应不出这个范围,而且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管葛山人的《山中闻见录》所说太宗患“痰疾”而死,恐不准确。痰是其他病症引起,仅仅一个痰,构不成重病,也不致夺去一个人的生命。另有人认为,太宗因怀念宸妃过度而死。自从崇德六年九月十三日宸妃死后,太宗一直朝思夜想,吃不下饭,“圣躬违和”,甚至还昏迷过一次。但仅仅是宸妃死的悲痛也不能致他于死地。宸妃死前,太宗已有病,使他最后断送生命的恐怕是多种因素的并发,主要是中风。太宗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诸多军国大事,事必躬亲。由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致使积劳成疾,病兆频频发生,特别是遇到宸妃之死,悲痛不已,更增加了他的身体负担。当潜伏的重病一朝突发,瞬息之间就夺去了他的旺盛的生命。

  崇德八年八月九日清太宗逝世以后,第二天,诸王大臣们把他的“梓宫”(棺材)安放在崇政殿,为他举哀三天。九月二十一日,昭陵尚未建成,就把他葬在这座举世闻名的陵宫里。有清一代,对清太宗一直推崇备至,根据他生前的文治武功,乾隆元年又给他加上美好的谥号,称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通显功文皇帝”,为他树碑立传。他的陵墓称为昭陵,陵宫御道两旁的石兽群中,有一对石马,是仿太宗生前喜爱的坐骥大白、小白雕制的。立在他的陵前,也有意让后人不忘他当年马上得天下的辛劳。

  二、诸王争权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清太宗已经死了五天。人们正在从突然的“驾崩”震动中逐渐清醒过来,思考谁来当他的继承人。就在这一天,掌握极大实权而又觊觎皇位的多尔衮急忙到三官庙,召见内大臣索尼议论皇位继承人。索尼是太宗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不顾多尔衮的个人欲望,大胆地发表逆耳之言说:“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这就是说,不同意多尔衮当皇帝。同一天晚上,太宗另一个亲信巴牙喇纛章京图赖也到索尼处,表示他不但决定立皇子,而且指名拥护豪格【《清史稿》,卷235,“图赖传”。】。争权的斗争从单个人的联系飞速地传开,从暗地里的矛盾急剧地发展为公开地剑拔弩张。紧张的气氛使人屏住呼吸。

  第二天,斗争达到了白热化。天刚亮,曾经是太宗亲自所属的两黄旗的大臣们来到大清门,商定立皇子,这是他们的一致意见。他们很明白,这是公然对抗多尔衮,情况之严重,既关系国家前途,也涉及个人安危。为了先发制人,太宗的这些亲信们命令两旗的精锐巴牙喇兵全副武装,张弓挟矢,环立宫殿,然后他们一个个按次序进入崇政殿。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