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小说 > 女人慈禧 | 上页 下页
八八


  慈禧太后召来翁同龢,温和地说:翁先生辛苦了,皇帝大有长进!只是先生您不要太操劳!

  翁同龢回答:叩谢太后隆恩,太后赏赐的金银、珍宝、用品太多了,微臣诚惶诚恐。

  慈禧太后话锋一转:皇帝近来功课如何?

  翁同龢回答:回太后,昨日微臣书一财字,您猜皇上怎么说?他说,吾不爱此,吾喜俭字。太后啊,圣明天子,此真天下之福啊!

  慈禧没有表情,沉默不语,只是高深莫测地看着他。

  翁同龢沉浸在自己的幸福之中,高兴地掏出一张洒金黄纸,有几分得意地说:回太后,这是皇上刚刚写的《唐玄宗理财论》,您看皇上写的多好啊——善理财者,藏富于民。不善理财者,敛富于国。国之富,民之穷也!……以帝王之尊,而欲自营其筐箧之蓄,其为鄙陋,岂不可笑也哉!

  翁同龢一个人在那里摇头晃脑,慈禧太后没有任何反应。

  翁同龢感到有些不对劲,不知道自己哪里失言了?不知道什么事情得罪了太后?他摇了摇头,还是不明白,勉强地说:太后,真正帝德如天啊!

  慈禧太后心中冷笑,好个书呆子啊!她不动声色地说:何谓帝德?

  翁同龢一时愣在了那里,好像不大明白太后问的是什么?好像没有听懂太后问了什么?头脑一片空白,只是喃喃自语:帝德?帝德?

  慈禧太后平静地看着他,不说话。

  翁同龢有点不知所措,轻声嗫嚅道:帝德,就是圣明帝王的品德啊,太后。祭天祀祖、朝贺大典、祈雨扶耕,都要沉着稳重,有天子之威、有圣君之范,这就是帝德。好学、勤奋、仁厚、爱民,这就是帝德啊!

  慈禧太后拿出一张纸,轻声念道:敬从光绪当阳日,追溯康熙郅治时。这就是你说的帝德?

  翁同龢一时傻了:是啊,太后?

  他不明白,这有什么不对:皇帝如此聪慧,如此爱民,他希望皇帝能像圣祖康熙皇帝那样具有雄才伟略,重温大清至治之盛世,造就一个光绪中兴之朝,何错之有?

  慈禧太后平静地说:圣祖皇帝天资聪慧,是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不是谁都能达到的。皇上年纪尚小,不要让他好高骛远,养成虚浮习气!要培养他脚踏实地、谦虚谨慎的作风。万事孝为先,何不让他熟读、背诵《孝经》?何不精解《二十四孝图》?

  慈禧太后想起翁同龢墨书的两个大字:帝德。她拿起朱笔,写道:帝德,宜涵育德性。俾一言一动,胥出于正,以为典学之本!

  翁同龢跪伏叩谢:微臣谨遵太后教诲,一定注重教授孝道,从今天起,开始熟读、背诵《孝经》,并注解《二十四孝图》,恭请太后裁夺。

  慈禧太后笑着说:先生快起,翁先生不要太客气。这是醇亲王亲笔为皇帝写的《诫勉诗》,请先生品评。

  翁同龢轻声念道:

  禀承列圣艰难业,永记东朝复载恩。
  心似权衡持正直,事如泾渭辨清浑。
  行成端赖研磨久,志减常因离用尊。
  见善则从过勿饰,义为人路礼为门。
  慎依家法敬临民,上下情联一点真。
  偕乐始容王在囿,有为应念舜何人。
  简编要鉴兴衰迹,舟楫全资内外臣。
  天命靡常修厥德,隋珠赵璧总浮尘。

  翁同龢吟咏了两遍,恍然大悟,感叹说:回太后,这诗,写得好!

  慈禧太后笑逐颜开,吩咐说:难得翁先生夸奖,那就悬挂在毓庆宫吧。

  翁同龢恭敬地答应:是。

  慈禧太后笑着说:翁先生不仅学问好,还能学以致用,真正难得。

  翁同龢弯腰施礼:微臣叩谢太后夸奖。微臣无才无德,不过是恭逢盛世,恭遇圣主罢了!

  慈禧太后摇手说:先生太谦虚了!你看,你在刑部,把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彻底平反,将多年冤案昭雪于天下,朝野震动,世人称颂你为翁青天啊!

  翁同龢摇头:谢太后圣明!丁葆桢等京师大臣,反对尤烈,还有浙江、湖北籍的朝官,如果不是太后明鉴,哪里有我翁同龢之今日,哪里谈什么翁青天!太后乃真正盛朝圣主啊!

  慈禧太后心里很受用,她微笑着说:你改革刑部,朝野一片赞誉之声。你负责工部,皇家陵寝井井有条,又是一片称赞之声啊。

  翁同龢恭敬地说:这是太后圣明!

  慈禧太后收起笑容,认真地说:有先生教皇上读书,我很放心。不过,先生的才具,不能埋没,我想请先生任首辅军机大臣。

  翁同龢赶紧跪伏:叩谢太后知遇之恩!不过,微臣确实无才无德,不敢有此非分之想。更何况,没有汉人出任首辅之先例!

  慈禧笑着说:先例总得有先,那就从我开始吧!你只管好好当差。

  翁同龢心悦诚服,恭敬地说:是。

  慈禧太后沉吟片刻:至于丁葆桢,我会让他知道,天有多高!

  7

  慈禧太后坐在窗前,用朱笔写着:东、东、东……

  李莲英知道,老佛爷是在考虑收拾东太后,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慈禧太后一直耿耿于怀的,有两件事:一是同治皇后,皇帝是自己的儿子,选皇后竟然让东太后称了心!二是亲信内侍安德海,竟然惨死在济南,还暴露无遗,甚至连宫内的亲信内侍们也受到株连,有品级的内侍差点一网打尽……所有这些,都是东太后干的好事!

  前不久,东陵拜祭之辱,令慈禧太后咬牙切齿。

  东陵的地势真是很好,风光秀丽,山环水绕,藏风蓄气,真正是风水宝地啊。

  两宫太后一起,兴致勃勃地祭祀皇陵,满眼青山绿水,慈禧太后的心情极好。她刚刚看完风景,想也没想地和东太后走在一起,上前祭拜祖宗。

  没想到的是,东太后竟然冷着脸,严肃地说:先帝在日,都是帝后同祭,妃嫔不能并列!请你退后拜祭!

  慈禧太后的好心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感觉浑身上下,像是泼了一桶冰水!她的脸,火烧火燎的,红一阵,白一阵,没有一丝血色。

  慈安太后无畏地直视着她,她只要认为自己有理,就无私无畏。这女人,什么人啊!

  慈禧太后无地自容,瞪着她:你!你……!

  面对慈禧太后第一次结巴,慈安太后知道,这个任性的妹妹真的动气了。可是,她不怕,她勇敢地瞪着她:礼制就是礼制,不能变!

  慈禧太后怒不可遏:同是太后,分什么先后!

  慈安太后严肃地说:这是祖制,请你退后拜祭!

  陵园气氛庄严肃穆,众随从跪伏一片,鸦雀无声。慈禧太后只好强忍着怒气,退后一步。可是,从这一刻起,慈禧太后就感觉自己的肝脏出奇地痛。她一直强忍着,保持自己太后的威严,怕侍臣们看出自己乱了方寸。

  然而,事实上,这一次的祭祀之辱,真的差点要了她的命:多少年来,她一直操心政务,已是不惑之年了,身体本来就虚弱,加之近期身体违和,寝食难安,加之闹什么痔疮,便中带血!这一次恼羞成怒、气恨交加,一下子就真的病倒了,竟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终日困倦劳乏,酸软无力,还伴随着日甚一日的腹泻!

  回到北京之后,慈禧太后就病了,卧床不起,腹泻加剧。

  从光绪六年二月初二日开始,处理政务,只有东太后一人坐在帘后了。

  侍臣在《起居注》中写道:西太后夜不能寐,不胜劳乏。

  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述:召见办事,皆慈安太后御帘内,十余年来此为创见也!

  御医们千方百计,忙得焦头烂额,慈禧太后的病还是毫无起色,还有加剧之势。没有办法,清廷只好颁下御诏,遍招天下名医,为46岁的太后治疗疑难之病。

  江苏名医马文植、浙江名医薛宝田等选入内廷,负责为太后治病。

  薛宝田、马文植、汪守正会同太医院右院判李德立、右院判庄守和、太医李德昌等,一起为太后会诊,发现太后劳伤于心,肝肾气亏,血海空虚,经脉不畅。

  马文植是江苏巡抚吴元炳举荐的,马氏是孟河人,精通内科、外科和妇科。早年悬壶于孟河、苏州、杭州一带,闻名遐迩,人称马医科。他应诏入宫,以高超的医术,成为慈禧太后的第一贴身御医。医治光绪六年慈禧太后的怪病,他是主要御医之一,全年留侍宫中。

  他认为慈禧太后患有二阳之病。二阳病发于心脾,主要症状是月经不行、肌肉消瘦、肺气上逆、咳嗽喘息、心虚腹泻。

  他说,慈禧太后的二阳病,缘于积郁积劳,心脾受亏,心为君主之官,脾为后天之本,神思过虑,心脾受病,则五内俱虚。肾虚不能生木,木失畅荣;脾乏生化之源,荣血内亏,以致经脉不调,腰酸肢体倦怠,虚热时作,谷食不香。二阳之病,发于心脾,拟培养心脾,养血养肝。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