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林则徐 | 上页 下页


  第三章 水利赈灾屡建功

  1820年6月26日,林则徐告别京师,由潞河赴浙。8月27日,抵达杭州上任。

  自从1812年离闽北上,林则徐整整8个年头未见父母,如今自己已是有一男二女的父亲了。孩子们都出生于北京,还未见过祖父母。这不能不增加林则徐对父母的挂念。杭州离家很近,他一到任,便驰书迎养父母。

  林则徐首次外任就到富甲天下的鱼米之乡,心中不由涌出知恩感德之情。但是,社会的现实毕竟不是林则徐想象的那样美妙。农村凋破,水利失修,200多年来资为农田保障的海塘,经不住海水的日夜冲刷,纷纷毁圮,劳动人民生活非常贫困,在他到任4个月后,湖州府便发生群众蜂起抗粮的风潮。腐败的官吏们,“所习乃脂韦,所志在饱温”, 不顾百姓生活,在省府杭城,他们也横行无忌,大开“花会”,诈骗民财。林则徐心性耿直,对此大为不平。

  这时,嘉庆帝病死,皇次子旻宁继位,是为道光帝。

  道光帝登极之初,他锐意图治,命臣工切实言事,又接连下谕,赈河南、江苏、安徽、浙江等地水旱、地震灾民,大有整饬历朝秕政的意向。

  在浙江巡抚陈若霖的支持下,林则徐首先决定重修海塘。他亲赴实地勘察,发现“旧塘于18层中,每有薄脆者搀杂”,即令“新塘采石,必择坚厚”。

  新海塘“较旧塘增高二尺许,旧制五纵五横之外,添桩石”。又雷厉风行,大禁花赌,迅速拿获两起大案,当时“有道役在场包庇”,林则徐当即将他们革职惩办,表现出不同于前任的严肃果断的作风。

  这些措施触怒了其他官吏,引起同官之间的冷目相视。血气方刚的林则徐,不堪忍受这种打击,浮起了辞官的念头。1821年8月25日,他乘父病告急之机, 毅然向巡抚帅承瀛引疾辞官, 挂印而去,“晨交篆而午登舟”,扶母携妻,匆匆上路。

  林则徐赶到福州,父亲的病情已经好转。他本想弃官之后不再出仕, 但因“家无担石之储”,“居乡无可为生”,而且父母也强烈反对,亲朋也“咸劝捧檄”。 他的心情十分矛盾, 在给友人郭介平的信中说 :“弟里居碌碌,惟家食大难为计,恐早晚仍不免奔波,前路茫如,更觉不能自决。” 后实在执拗不过父母的催促,才于1822年3月23日,携妻带子,离闽上京。在途经杭州准备只身进京时,竟想不到官绅们会热烈欢迎他。于是,他的那种“不忍更言从仕”的忧郁情绪,顿时烟消云散。

  5月29日,林则徐抵达京师。道光帝对林则徐在杭嘉湖道任内的作为“早有所闻”,留下良好印象,所以打破病痊起复人员应在吏部投供坐补原缺的成例,下旨仍发浙省以道员用。林则徐“感刻难名”,决心察吏安民,忠君保国。

  6月19日,林则徐离京,于7月23日返杭。

  在听候补用期间,他拜谒于谦、岳飞祠墓,并发起捐廉重修于谦祠墓。他认为,只有继承岳飞、于谦、文天祥等人的忠君爱国传统,才谈得上“言治”,要以他们为表率,不怕挫折和打击,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8月,林则徐受委文闱监试。10月,署浙江盐运使。

  1823年2月4日,林则徐离开浙江,到江苏清江浦接任淮海道。不到半年,即升任江苏按察使。

  在道光帝的宠信下,林则徐在官场上正处于一帆风顺、青云直上的亨通时期。

  按察使是主持一省司法谳狱的官吏。就任后,林则徐发现“两江案牍繁多,视浙省不啻数倍”,仅京控的就有30多起,而“省中承审各负,以提人为宕延之计,而各属延不解审,委员四出,音耗杳然”,地方上“窃匪之多,从来未有”。土豪劣绅则操纵民刑讼事,鱼肉乡里,专靠颠倒敲诈为生的讼棍,是土豪劣绅的走狗,而贪官污吏则把士豪劣绅当作靠山。

  针对这种情况,林则徐采取了果断强硬的措施。他详定解案章程,简化解审手续,首先尽快清理积案。他亲自断案,“一切谳牍,皆出亲裁,不肯稍为假手”,并要求州县,凡有命案检验,必须亲自动手,细辨尸伤轻重,不准任听唱报,还“严办诬告,力拿讼师”,给武断乡曲的某些土豪劣绅、玩弄讼词的讼棍以一定的打击。林则徐加强了司法制度的职能,4个月内,将积压的京控案件处理了9/10,连续捕获“窃匪”数起。

  林则徐在就任江苏按察使之后,便开始了最初的禁烟活动,密访严拿了一批“包揽妓船,开设烟馆,要结胥役,把持地方”的“积蠹有名之棍”。

  林则徐决狱平恕,“申理淹滞, 博击豪强”,取缔烟贩,拿办土豪恶棍, 深受人民爱戴,“民颂之曰林青天”。

  1823年夏天,江苏突然连降倾盆大雨,江水暴涨。9月,临江濒湖的30余州县,堤圩皆破,田庐荡没,谷贵民病。林则徐深感事态严重。果然,松江饥民包围官府,要求豁减租赋, 发放赈米,“汹汹将变”,江苏巡抚韩文绮连夜调兵遣将,准备用武力驱散饥民。林则徐知道后,亟表反对,认为这样会激起更多人起来造反,并亲赴松江安定灾民,建议韩文绮实行“禁雍积,广劝募,招徕商贾,免关税,蠲征缓赋,查贫民,赈饿者”等一系列措施,稳住了灾民。

  因此,林则徐在江苏的名声更响了。

  这年11月3日,林则徐奉命上京述职。12月10到京后,道光帝接连召见两次,要他“好好谨守立品,勉为良臣”,赶紧回任。他遂于15日匆匆南下,1824年1月15日抵苏,接署江宁布政使,负责综理全省灾赈事务。途中还购回了淮北麦种,散播各乡,补种灾田。

  这时,长江两岸灾情仍十分严重。地主、奸商乘机囤粮居奇,江宁、震泽一带大地主带头抗拒捐赈,暗中阻挠,致使饥岁凶年,米价暴涨,受灾农民起来开展反抗斗争。

  林则徐面对这种局势 , 一面下令禁止贫民借荒“滋扰”,一面又采取强硬措施,“劝谕”官吏、地主捐赈,又出示劝谕殷富平粜,并严禁牙行、铺户囤米抬价。传说当时户部尚书潘世恩正好丁忧在家,林则徐访知他家有米万余石,请他开仓发米,潘力讳言仓皆空,林说 :“仓果空,即借以贮米”,立将各仓加封,越日,散仓米赈饿,潘无可奈何。林则徐还设法“招徕川、湖米客”, 与地方米贩彼此争售,“价不禁而自跌”。此外,林则徐还采取资送、留养、收孩、捐衣、养佃、借籽种等12条措施,给灾民以一定的实惠。

  林则徐这样做的政绩很快地传开,得到赈灾实惠的下层人民感激他,江、浙两省的官绅敬佩他,一致推举他总办两省七府水利。道光帝也信任、赏识他,说:“即朕特派,非伊而谁?!”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