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小说 > 李莲英 | 上页 下页
三三九


  “这是各项支出的清单,请二老爷过目。”蒋积德掏出了那个单子,递了过来。李莲英接过单子,一条一项地看。看完了,抬起头,向大家看看,又点了点头,说,“照这样安排,还说得过去,不过,我总觉得这么大一件事,就花五十万两银子,少了点,所以想再加进去五十万两,把这丧事办理再体面点,所以还望诸位回去跟升泰说,要把当前这种安排再扩大一倍,办得越排场越好!”

  几位乡绅早已目瞪口呆,还要加五十万两,这可往哪儿花呀?真是犯愁。但也不能顶撞李莲英,只得“喏”,“喏”而应。

  李莲英也看出他们有点失态,便说:“办这么大一件事,花那么点银子,不算啥!家母辛苦一世,贫苦惯了,为了我们这帮儿女,可是受累了,作儿女的,怎么能知恩不报呢?诸位说是不是?”

  “是,是!”

  “所以说,这次丧事,一定要办得分外隆重,仪式要特别讲究。要我看,这殡仪就按京城里的规矩,需要的仪仗、工匠,直接从京里请得了。再就是酒席,招待客人,不论是谁,都得用上等的酒菜,在大丧期间,能让三乡五里的乡亲们都不动烟火,那才是我的心愿呢!凡是来吊唁的,不管他是谁,乡绅也好,平头百姓也好,佃农也好,乞丐也好,只要能来,都要发给孝服,给他们饭吃。尽量多搭些席棚,白天呢,可以用来待客,晚上,可以让他们住宿。开灵期间,一定要让李家的祖宗风光风光,要天天祭拜,而且从家门到坟场的路,要早早铺平夯实,路边的树上,都要扎上白绸子,坟场上要搭三道,不,五道牌坊。……还有别的,你们回去和升泰、世泰他们商量,越排场越好,不要怕花钱。”这帮乡绅,真是给弄迷糊了,不知道这李家哥儿几个为什么这样花钱,好像跟钱有什么仇。真是他妈的不一样,几十年前,他李家算个啥呀,不就是因为出了个太监,这气势一下子就不一样了。真是,怎么就没想到让自己的儿孙去做太监,光耀光耀门庭呢?

  李莲英吩咐完了。几个乡绅都已铭记在心,便要起身告辞,即日返回,被李莲英挡住了,说:“你们几位,也不常到京里来,这次为了家母丧事,不辞车马之劳,既然来了,就得住上几天,在这里玩几天再回去。”又对站在他身边的李成武说:“一定要把这几位叔叔侍候好了,我宫里事忙,这就回去了!”

  “是!”李成武应得非常干脆。

  李莲英回宫去了。几位乡绅在李成武的陪同下,在京城游玩了几天后,乘车回大城去了。回到大城,把见李莲英的情况向李升泰和李世泰做了交待。接着便是准备,把原来的安排又扩大一倍。

  到了光绪三十二年二月,葬礼的一切准备都完成了。李升泰派人通知了李莲英,李莲英准备亲自扶棺回乡,就到慈禧太后这里来辞行。见了慈禧,跪下道:“老佛爷,奴才的母亲去年冬天去世,因陵墓未修,寄葬京效,现陵墓已成,想亲自在护送母灵回籍发葬,求老佛爷恩准!”

  “你是个孝子,这我知道,护送母柩回籍,也是大事,你去吧!我给你两个月时间,葬了你母亲,早些回来!”

  “谢老佛爷恩典!”李莲英叩了头,回弓弦胡同去了。回到家里,安排运灵。他亲自扶灵柩到通州,装上船,由李成武、李福德、李福康由水路护送,李莲英则乘车先行回乡。到了李贾村家中,把各项安排遍览一番,觉得还算满意,遂安排灵车,准备接灵,但灵船即迟迟未到。

  原来,李莲英在北京雇了几个押灵的人,这几个人全是旗人,对李莲英的猖狂很是看不惯,想拖延运送时间。到了天津附近,起了风,而且很大,几个押灵的便借大风之故,将船上插着的李字大旗给拔掉了,扔到河里。船上没有了这旗子,就等于没了通行证,到了大红桥一带,给水上检查署的喽罗挡住了。当头的一个对着他们高喊:“喂,干什么的?停下?妈的,停下!”因为是晚上,这帮喽罗怕是土匪的船,不敢靠近,只一个劲地喊。

  那几个旗人见喊,就停下了船。那喽罗们看他们不像土匪,便壮着胆子跳上船来搜查。李成武哥儿仨在船上睡得正香,被吵醒了,出来见一帮官兵在船上乱翻,开口便骂:“干什么?妈的,瞎了狗眼了,也没看是谁家的船,竟敢乱搜!”

  “凡是在这块水面行走的船,没有爷爷不敢搜的,不敢扣的!怎么着,不服气,爷们没酒喝了,就不高兴,不高兴就要扣你小子的船!这是哪的船,黑更半夜,偷偷摸摸地干吗?

  扣下来!”那领头的喽罗赶横的。

  “妈的,我让你扣!”说着,李氏三兄弟便上来抓住那喽罗便打。

  “想打架,早说呀!”一帮喽罗一拥而上。李氏三兄弟被打得鼻青脸肿,给绑了起来,船也扣押下来了。李莲英左等右等,等不回灵船,急了,派人到天津漕司去问。漕司一查,才发现这一帮喽罗惹祸了,敲竹杠竟然敲到李大总管头上来了,便把这几个喽罗抓了起来,给李氏三兄弟松了绑,疗了伤,派兵把李母灵柩押送回大城。灵棺先被请入李府庄园,在大厅中设立灵堂。

  李母的灵堂设在大厅正中。灵前摆放着香案,香案上放着一尊大大的紫金香炉,其中香烟整日不断,缭绕似是仙气。

  供桌上所摆的供品,干鲜水果,四季糕点,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且每天早、中、晚三番替换。大厅四壁,挂满了王公大臣们送来的挽联挽帐,长短不一,参差有致。院子的廊柱和门窗,皆裹以白绸黑纱,大门上的金字匾额早已撤换了下来,挂上了“当大事”三个字。大门、仪门、三门全部大开,从大门外就能看到肃穆的灵堂。院内院外所有的树木、花草,也都给扎上了白花,李府的孝男孝女,远亲近朋,个个都是头戴白帽,身着白袍,脚上白布蒙鞋。整个李府,除了李母的灵棺是枣红色之外,全是白的。再看那口棺材,以枣红大漆涂色,上雕全漆花卉,前面是五福捧寿,后面是一簇莲花,两侧四季花卉簇拥,棺盖之上,皆是彩绘的牡丹,甚是辉煌。

  每到夜晚,灵堂内外,灯笼齐明,亮如白昼,更有香烟缭绕。

  步入其中,如入仙境。

  李莲英早从北京请来一大批喇嘛,李升泰手下的地方乡绅们,也把周围几个县的和尚、道人全请了来,整天参禅诵经,超度李母的灵魂,做祭坛,做道场,走金桥,走银桥,以各种方式使李莲英的母亲顺利地升入天堂。

  每天早晨,开灵之时,要鸣神枪,八杆火铳轮番鸣放,夹杂着鞭炮,近处的人震耳欲聋,远处听去还以为又发生了什么战争。李莲英的母亲生前非常喜欢看戏,可能是当时中国文化的残缺吧,看戏是当时中国妇女的普遍爱好。所以,李莲英从京城里请来了正宗的京戏,戏台搭在陵园的门边右侧;李升泰派人从保定请来了河北梆子,安置在陵园门外左侧,两台戏对着唱。由于李家出手大方,所以戏班更是买力气唱,让一些平时没有机会去看正宗戏班演出的人们过足了戏瘾。另外还有三四伙唱着小调,敲着锣鼓家伙的小戏班,星布于李贾村的一些角落,为李家捧场。每天祭奠李母的人群和前来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此来彼往。

  无论是请来念经的,唱戏的,还是干杂事的,甚至前来看热闹的,都受到了李家的款待。为招待来客而搭起的席棚就有两排,长长的,中间形成了一条细长的胡同。胡同两边景色一模一样,桌椅板凳,一律齐备。白天,用以招待宾客,大摆筵宴;晚上,则供那些雇来的杂工和无家可归的乞丐们住。所以,李贾村不但衣着华贵的达官来来往往,而且衣衫褴褛的乞丐更是成群结队。

  招待宾客的酒席,那绝对是上等优等的。按照当时的规矩,大城流行的最高级别的宴席叫“十三碗”,就是四边,一边一个凉碟,四个小碗,一边一个,做酒席,随吃随添,供应不断,中间九个大碗,作饭菜,其中盛的全是整鸡、整鱼、整鸭。每天早、中、晚三顿,每次开四十席,走了一批,又坐上了一批,批批相连,使三顿饭基本相连。那些整年见不到腥浑的老白姓则是趁机大吃特吃,喜不自胜,而厨中的大师傅,则是苦不堪言,虽是冬天,却也是汗流满面。李莲英则极力表现出皇家的气派,表现出自己的大方。只要能到他家来凑热闹,也不管是听戏的,还是看热闹的,一律入席。李莲英扬言道:“我李某受浩荡皇恩,应当周济四方。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