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李煜 | 上页 下页 |
二 |
|
李昪于公元888年出生在徐州一个贫贱的李姓家庭中,小名彭奴。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小彭奴在6岁时父亲就死了,母亲也在不久后去世,成为孤儿的小彭奴跟着伯父投身到濠州开元寺做了一名小沙弥(和尚)混碗饭吃。他8岁时恰逢攻下濠州的杨行密到开元寺住宿,寺院安排他为杨行密端茶送水。杨行密见他相貌不凡,勤劳机警,对答伶俐,不由十分喜爱,征得寺院主持的同意便将他收为义子。后来由于杨行密几个亲生儿子的强烈反对和不满,杨行密只得把小彭奴推荐给大将徐温。从此,小彭奴改名换姓为孙知诰。 徐温是杨行密部下一名出类拔萃的得力干将,机智过人,深得杨的信任赏识。他对知诰的影响十分深重。而小知诰的聪颖伶俐,孝顺温和,又与徐温的妻子李氏同姓,让徐温十分喜爱。尤其有一件事让徐温对小知诰刮目相待:一天,年方9岁的知诰为徐温掌灯,灵机一动,随口吟出一首咏灯诗来: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动,敢向樽前不尽心? 徐温见知诰小小年纪竟能出口成章,已是十分惊奇;细细品味,又感到诗中弦外有音,分明寄托着小知诰深深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得到徐温(主人)的更好的栽培,日后定将厚报主人的恩情。当他品出诗中的弦外之音后,徐温对知诰更是青眼有加了,虽然当时没有什么表示,日后却暗中用心关照栽培,终于使知诰成长为一名独挡一面的栋梁之材。当知诰22岁时,已被提升为升州(今江苏南京)防遏使,23岁,援升为升州副使;25岁,因平定宣州叛乱有功而被正式任命为升州刺史。在这些职位上,他不仅表现了优秀将领的良好素质,而且显示了他作为杰出政治家的眼光和风范。 知诰治军严明,又很注意同士兵同甘共苦,并体恤下人,很得士兵爱戴。在治民方面,他一方面严明政治,褒扬廉洁清明的官吏,一方面奖励农桑,敦促发展生产,使赋税有保证并同时保证人民丰衣足食,因此深受人民的支持拥护。又由于他礼贤下士,以诚以礼待士,各方有志之士纷纷投奔到他的麾下,连被誉为北方“虎臣”、“名将”的李金全、虞文金也不远千里的慕名南下。后来,知诰所以能够功业日盛而至于可以取代吴王,众谋士宾客功不可没。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知诰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文治武功,权势威震朝野。他自公元919年执掌吴政权以来,军事上屡战屡胜,使吴国的疆域有了很大的扩展;政治上实行安抚农民,奖励农桑的政策,人民生活安定丰足;对外与中原和四邻关系和睦友好;在官场上他也广布恩惠,培养心腹,把朝廷和地方的权力都牢牢地握在掌中。这样,在公元937年,吴天祚三年,在大臣将领的支持下,他众望所归地逼迫吴王杨溥让位,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知诰不是那种依靠祖宗的余荫而坐上皇帝宝座的,所以他深知皇位江山得来的不易。他登基后,并没有耽于声色享乐之中,而是继续努力,在政治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千方百计的巩固政权。在政治上的第一举措就是攀龙附凤,不仅恢复李姓,还自称是唐太宗之子吴王李恪的后裔,改名为李昪,改国号齐为唐,表示自己是大唐李氏江山的继承人,作皇帝名正言顺。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幼稚可笑,可当时人民习惯于江山代代相传的宗法观念,这种作法有利于提高威信,从而有利于政权巩固。 李昪登基后的另一重要政治举措是颁布《升元格》,后修改为《升元删定条》,改革刑法,删除酷刑苛法,以赢得民心。他还重用儒臣,澄清吏治,以保证国家政治清明。 在经济方面,李昪继续实行减轻赋税,与民休息的政策,使人民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在文教上,他在庐山白鹿洞建立学馆,称为“庐山国学”,并下诏要各地仿效;他还在都城金陵设置国子监,以极大的兴趣发展文教事业。 总而言之,作为一代开国之君,李昪有着十分清醒的政治军事经济头脑,他出身低微,自幼饱尝了战乱造成的苦难,所以对于人民迫切要求和平安定的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从而始终不渝地贯彻他的“保境安民”的政策。南唐建国后,国力日渐增强,一些谋臣屡次上表陈说开拓疆土之利;有的要求趁北方混乱之机,举师北伐,恢复中原;有的认为邻国吴越、闽、楚国力较弱,可以仗势吞并掉,都被李昪一一驳回。 他常说:“民生各父母,安用争城广地,使之膏血涂于草野乎?”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说:“人人都是父母所生,怎么可以为了争夺城池拓展地盘,而让他们流血葬身在荒地里呢?”这的确是出于他爱民恤民的肺腑之言,同时也是他的英明之处。因为当时南唐建国不久,国家虽看起来繁荣昌盛,但离争霸中原,统一中国的势力还相差很远。如果急功近利,很可能连初步的繁荣都要断送掉。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