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李白传 | 上页 下页
六七


  §尾声

  李白逝世后五十余年,唐宪宗元和年间,担任宣州、歙州、池州观察使的范传正来到当涂。他在当涂县令诸葛纵协助之下,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才在野地荒草中找到了李白的坟墓;又费了三年时间和精力,才找到李白的两个孙女,伯禽的两个女儿。

  她们年约三十左右,穿着补疤衣裳。衣裳虽补了疤,却洗得干干净净,捣得平平展展。一望而知,是两个勤劳的民女。她们来到郡庭之上,官吏面前,虽不免有些拘束,但却是不卑不亢。

  “你们就是李太白的孙女么?”县令诸葛纵酷好李白诗歌,没有想到他所崇拜的诗人身后竟是如此萧条。他为了慎重起见,又亲自问了一遍。得到的是明确、肯定的回答,于是才请她们二人坐下。

  接着,范传正便开口说道:“今天请二位来此,非为别事,只因令祖与先父有通家之好。我自幼习读太白先生诗文,十分仰慕。故尔请二位来叙谈叙谈。”

  两位民女一时不知从何谈起,只有等着问一句,答一句。

  范传正问起李白的生平事迹,二女皆不详,只好改问她们的父亲伯禽现在何处,任何官职。

  “先父也已去世二十多年了。没有当过官,只在一个县盐场里干过十来年差事。勉强成家,生下我等兄妹三人。哥哥出外谋生,不知去向,已经十二年没有音信了。”姐姐说罢,妹妹补充了一句:“恐怕早已不在人世了。”

  范传正又关切地问道:“那你们靠什么生活呢?想必都有了婆家,丈夫以何为业?”

  “我们都是平民百姓,自然就嫁给平民百姓了。我丈夫叫刘劝,她丈夫叫陈云,都是庄稼人。”姐姐回答。

  诸葛纵便也关切地问道:“家庭景况如何?温饱无虞吧?”

  “幸免于死罢了!”妹妹回答。

  谈到这里,四个人都沉默了。只听见两姊妹啜泣之声,但她们很快就牵起衣角,擦起了眼泪。

  范传正和诸葛纵安慰她们说:“你们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我们当尽力而为。”

  两姊妹拜谢已毕,只请求将她们祖父的坟墓迁葬县南的青山。这一来是先人的遗愿,二来旧墓也塌下去了,快被荒草掩没了。

  范传正和诸葛纵慨然允诺,又问她们还有什么要求,两姊妹都说别无所求,再三询问,还是如此。

  诸葛纵和范传正耳语了一阵,又转身向她们说道:“二位生活既是如此困难,何不改嫁士族?我们给你们两姊妹另选官宦人家吧。”满以为两姊妹又会拜谢,结果遭到断然拒绝。

  姐姐说道:“二位大人既熟悉先祖诗文,何以忘却了他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妹妹不等姐姐说完,也开了口:“假若我等依仗官府威力,苟图富贵,遗弃糟糠及儿女,岂不辱没先人?这种话,我们不但不能从命,连听也不忍听到。”

  说罢,姊妹二人便告辞而去。

  “不愧是李太白的孙女,不愧是……”范传正等人感叹不已。

  随后,他们便在当涂县东南十五里的青山足下,选了一块地方,为李白建了一座新墓。范传正亲自写了一通碑文,题为“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这通碑文使范传正也煞费苦心,一则是事迹不详,二则是有所忌讳,因此也使用曲笔,闪烁其辞。但比五十年前,李华为李白写的人称“惜墨如金”的墓志,总算详细多了。而李华之“惜墨如金”,实为有恐干犯时忌,亦可知矣。

  青山李白墓,千余年来历尽沧桑。多次修葺,亦多次摧圮。到了民国年间,唐代碑碣早已靡有孑遗,宋代墓前增建的太白祠堂亦荡然无存,翻刻的范碑在露天地里受尽风雨侵蚀,一块“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的石碣被弃置田间,已不成其为标志。李白墓已成残破的荒冢一处。十年浩劫中,这座荒冢及其残碑断碣几乎被当作“四旧”一扫而光。消息传来,附近农民自动奋起,手执扁担、锄头,严阵以待,并扬言“李太白显灵,若有来犯者,狗命难逃”云云。竟然无人敢来侵犯,而使残墓得以幸存①。

  ①1980年4月,作者初访青山李白墓,承蒙当涂县委宣传部长兼文教局长吴家恒同志陪同,并在青山大队召开座谈会,会间,大队干部谷经潮等人发言中谈及此事。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