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康熙 | 上页 下页
二六


  这些小规模民变虽然不久即被镇压或招抚,但却使康熙感到不安,因而进一步推动了以反私派为中心的察吏活动。不仅私派激起民愤而改变者要受到严惩,而且一旦发现地方官有虐民劣迹,不待激变,就予撤换。

  山东饥荒,老百姓饥寒交迫,巡抚李炜竟不奏闻,康熙帝以“不知抚恤百姓”罪,将其革职。康熙帝确认,民变的根源在官不在民,从而采取严格措施约束官吏。

  奖廉与惩贪、扶正与抑邪是相辅相成的。在社会风气败坏的清朝,清官往往遭到贪官的嫉妒、压抑乃至陷害,只有惩治贪官,清官才能成长并施展其才智。

  噶礼、张伯行互参案就是典型例子。噶礼,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开国功臣何和礼四孙。他于康熙四十八年七月被提升为两江总督,从此,贪赃妄法更加肆无忌惮。上任数月,就将江苏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官一律劾罢,并与新任巡抚、有名的清官张伯行发生矛盾。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张伯行疏参噶礼在辛卯(康熙五十年)科场案中,以50万两银贿卖举人,不肯审明实情。噶礼却反劾张伯行七条罪状,并否认自己有得银50万两的事。康熙先后令尚书张鹏翮、总漕赫寿、尚书穆和伦、张廷枢严审,但他们袒护噶礼,使问题无法澄清。康熙这时对噶礼已有所了解,深感此案反映了贪官与清官的矛盾,同时涉及到满汉关系,必须明确表态。

  他坦率地对九卿等说:“噶礼操守朕不能信者,若无张伯行,则江南地方必受其朘削一半矣互参一案,初次遣官往审,为噶礼所制,不能审出,及再遣大臣往审,与前无异,尔等诸臣皆能体朕保全清官之意,使正人无所疑惧,则海宇长享升平之福矣。”然而,九卿等再议时,仍不肯单提处罚噶礼,只说:“噶礼、张伯行并任封疆,不思和衷集事,互相讦参,玷大臣职,均应革任”。等于各打五十大板。不得已,康熙亲自出马,于五十一年十月十二日决定:“命张伯行仍留原任,噶礼依议革职。”噶礼后因欲毒死其母,经审实,令其自尽,妻子亦从死,养子“干泰发黑龙江,家产入官”。贪官噶礼彻底失败,清官张伯行等人地位才得以巩固。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在奖廉与惩贪上的决心。

  康熙帝察吏安民所取得的效果,对其一生统治事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察吏以高级官吏为重点,以人民生活好坏为官吏优劣的标准等思想,体现了康熙帝务实、以民生为第一要务的思想。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