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康熙 | 上页 下页
一一


  §第四章 统一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末中国动乱之机派兵占领了台湾,统治台湾近38年。

  直到康熙帝即位同年——顺治十八年(1661),由南明将领郑成功率军东渡海峡,把荷兰人赶走,收复了台湾,为捍卫祖国领土立下了一大功劳。郑成功原想以台湾作为反清的基地,但不幸中年早逝,壮志付之东流。康熙元年五月初八日,郑成功于台湾病逝,其弟郑世袭暂时协理政事,因受人怂恿,要继承兄位。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接到讣音,于厦门继立。从此叔侄二人势同水火,诸将相互猜疑,人心动摇。

  郑氏集团坚持抗清立场,被清朝视为东南沿海的一大隐患。康熙要使台湾归于清廷,安定东南海疆,抱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康熙对台湾郑氏政权总的策略是剿抚并用。康熙二十年(1681)六月以前,即平定三藩之前,以抚为主。后来则因剿寓抚。

  在郑成功于康熙元年五月逝世后,清福建总督李率泰、靖南王耿继茂乘机于七八月间派遣效用总兵林忠等前往厦门,贻书招抚,进行郑经即位后的第一次和平统一的尝试。郑经本来无和谈诚意,只因为考虑到其叔郑世袭已踞台湾,如果自己断然拒绝清朝的议和,“则指日加兵。内外受困,岂不危哉?不如暂借招抚为由,苟延岁月,俟余整旅东平,再作区处”。

  于是,他令郑泰、洪旭等与清谈判,并上缴明朝敕命、公伯爵印及海上军民土地清册,以换取清朝信任。康熙二年(1663)五月,台湾内变平息,郑经“请如琉球、朝鲜例,不登岸、不剃发易衣冠”,拒绝招抚,和谈因此失败。同年十月,清军攻克厦门、金门,郑经退守铜山,清廷再次从福建、广东两处派人到铜山招抚。清朝的招抚政策对郑经的军队产生了巨大的瓦解作用,但郑经仍坚持不合理要求,不肯归顺。康熙三年(1664)三月十四日,清兵对铜山发起进攻,郑经仅存数十艘船,乘风逃走台湾,这时,郑氏沿海据点被“扫灭殆尽”。

  康熙三年(1664)七月,清廷收复铜山,要乘胜攻取台湾,授福建提督水师总兵官施琅为靖海将军,以承恩伯周全斌、太子少师左都督杨富为副,以左都督林顺、何义等为佐,命他们“统领水师,前往征剿”。施琅,福建晋江人,起初为明朝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顺治三年十一月,随郑芝龙降清,参与平定广东之役。因为坚决不从郑成功抗清,其父、弟、子、侄被郑成功杀害。康熙元年擢任福建北师提督。

  他自幼生长在海上,深悉水性及郑氏的情形,所以一贯主张以武力围剿郑氏,攻取台湾。这次是清廷第一次出兵台湾,主要将领均由海上投诚人员担任,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康熙三年十一月、四年三月和四月,施琅、周全斌等三次向台湾进发,都因遭台风袭击而被迫中途返回。在武力攻取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清廷再次寻求与郑经的对话。

  康熙六年(1667)五月,清廷派遣福建招抚总兵官孔元章,携带郑经舅父亲笔书信航海过台湾,招抚郑经,提出以沿海地方与台湾通商,郑氏称臣、纳贡,并派儿子入京为质等三个条件。郑经热情接待孔元章,但拒绝招抚,说:“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先王在日,亦只差‘剃发’二字,若照朝鲜例则可。”

  郑经回顾父亲郑成功于顺治九年(1652)至十一年(1654)之间与清朝的谈判,似乎坚持不剃发、照朝鲜例是在坚持“先王”的原则,其实,他与其父对“朝鲜例”的理解并不一致。郑成功所指的“朝鲜例”是承认自己“为清人”,并“奉清朝之正朔”,“文官听部选”,甚至头发也不是绝对不可剃,只待“奉旨命下,然后安心剃发”,为清朝之臣属。郑成功只不过要求一定的地盘,保持原有体制和军队,实质是一国两制的意味。只是由于多种原因,双方未能达成协议。而郑经的“朝鲜例”是试图将台湾变成纯粹意义上的“外国”。郑经的无理要求遭到清廷的严厉拒绝。孔元章于八月二十六日至十月二十五日再次赴台和谈,仍未达成任何协议。

  福建水师提督对郑经的顽固态度深为不满,他于十一月二十四日上疏皇帝,建议“乘便进取,以杜后患”,并就选练士兵、筹集船只军饷、前线指挥、攻战时机等重大问题全面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第二年正月初十日,康熙帝降旨让施琅到京面行奏明所见。后来的事实证明,施琅的这些意见都是正确的,但由于清廷当时对海上投诚人员不太信任,加上孔元章赴台谈判时,郑经又施了反间计,这样,清廷决定暂停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继续推行以抚为主的方针。

  否定了施琅建议,裁减福建水师提督员缺,施琅被授予内大臣,编入汉军镶黄旗,留于京师。

  康熙八年(1669)六月,康熙议处鳌拜之后,命刑部尚书明珠、兵部侍郎葵毓蒙入闽,与靖藩耿继茂、总督祖泽沛齐集泉州府,商议招抚台湾的办法,随即派太常寺卿慕天颜等人带康熙诏书和明珠的信件往台湾招抚郑经,但郑经仍不肯接招。后来,康熙为实现和平统一台湾作了重大让步,表示了最大诚意,慕天颜等奉命再往台湾招抚,郑经仍顽固坚持“如朝鲜例、不削发”等立场。从康熙元年至八年,郑、清共进行四次会议,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

  后来,平叛战争爆发了,清对郑仍以招抚为主。

  吴三桂、耿精忠叛乱之后,郑经与之呼应、乘机窜扰大陆,但开始清、郑之间并无接触。因为郑经既没有按吴三桂指令,“大引舟师,径直金陵(南京),或抵天津,断其粮道,绝其咽喉”,也没有采纳耿精忠水陆配合,攻取江浙的建议,而是返回父母之邦、自己最熟悉的闽南地区,这样,不是和清军直接交战,而是侵占、蚕食耿精忠的后方。这时,郑经的势力迅速发展,两三年间竟占领了泉州、漳州、兴化、邵武、汀州、潮州、惠州等七府之地。吴三桂一再派人调解耿精忠与郑经之间的矛盾,但无效果,耿精忠于十五年(1676)十月接受康熙的招抚,再次降清。康熙令耿精忠随大兵征剿海逆,图功赎罪。之后,仅数月之间又收复全闽,郑经退守厦门沿海岛屿,清廷与郑经再次开始对话。

  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和硕康亲王杰书修书一封,派佥事道朱麟、庄庆祚前往厦门招抚郑经。

  郑经复信仍坚持照朝鲜例,并指望有朝一日重返大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