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康熙 | 上页 下页 |
四 |
|
§第二章 缓和满汉民族矛盾 粉碎了鳌拜集团,实现了大权归一,迎接年轻的康熙帝的是一个个棘手的内政外交难题。如何处理好满汉民族间的矛盾,就是一个十分费神的事情。 满汉民族矛盾在顺治年间曾经十分尖锐,后来,随着大规模的群众性抗清斗争遭到镇压,南明朝最后一个桂王政权被消灭,明清之间的战争以清朝的胜利而告终,因此,汉族地主中的大多数人感到复辟明朝已不可能了,便转而支持清王朝。但是仍有少数人继续在经济和政治思想领域从事反清活动,有的抗纳税粮,有的印刷反清书籍等。 康熙皇帝总结先人统一辽东和内蒙古的经验,深知单凭武力不能使统一局面持久,必须争取民心。康熙帝清楚地意识到,汉族地主阶级深受汉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利用《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以及精通这些经典的汉族士大夫可以帮助自己共同治理国家。 康熙帝即位后就着手修改顺治年间一些明显压制汉族的法律与政策,通过停止圈占土地、修订《逃人法》,同时全面调整江南政策,照顾了南北汉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为在新形势下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开创了光明前景。 康熙帝采取了许多实际有效的行动缓和了满汉矛盾,促进了民族团结。其中尊孔崇儒既是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的措施,也是其治理国家的需要。 我国古代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历代皇帝都尊崇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清代,除太祖努尔哈赤晚年一度执行诛儒政策外,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均执行尊孔崇儒政策。据历史记载:“世祖等好儒术,手不释卷”,并采纳给事中张文光的建议,按照明朝嘉靖十九年封号,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康熙帝大有乃父遗风,从治理国家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学习汉族传统文化抱有强烈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从8岁登基,“即知黾勉学问”,因没有设经筵日讲,他就主动向太监张某、林某学习读经书、写汉字。张、林二人原是读书人,后成为宦官,他们不仅教康熙读书,还能讲说明朝典制及宫廷轶事,使康熙帝受益匪浅。乳母怕他过分劳累,把他所读的书藏起来,祖母也劝他不要过分勤苦,他不为所动,仍然勤学不辍。 康熙八年(1669)四月十五日,擒拿鳌拜之前一个多月,康熙帝采纳汉官的建议,乘车亲自到太学庙祭祀孔子。他以极为虔诚的心情,于棂星门外下车,步行进大成门,到孔子位前行三跪六叩头礼。亲自祭奠完毕,又听满汉学者讲《易经》、《书经》,并鼓励说:“圣人之道,如日中天,讲究服膺,用资治理,尔师生其勉之。” 后来,康熙帝一直推崇孔子的道治,不断抬高孔子、孟子的地位和作用。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一月,他第一次南巡返回途中经过山东曲阜,亲自到孔庙瞻仰,行三跪九叩头礼,特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大成殿中,并决定重修孔庙,建立孔子庙碑,亲自撰文书写。康熙帝尊孔崇儒的至诚态度令汉族士大夫备感亲切。 康熙皇帝深知儒家思想十分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便认真学习,始终不渝。剪除鳌拜之后,他便立即着手举行经筵日讲。他于九年(1670)七月,召国史院学士熊赐履至瀛台试讲。十年(1671)二月十七日午时,他于保和殿举行经筵大典,十年四月初十首开日讲。日讲官都是皇帝从尚书、侍郎和翰林院官员中慎选的德才兼备、学问优长之士担任。一些日讲官兼皇帝的起居注官,与皇帝接触多,特别受信任,晋升快。这些人中,汉人占绝大多数。从康熙十年三月到二十三年九月他第一次南巡前,汉人任此职的共42人,其中江南(今江苏、安徽)18人,浙江10人,江南、浙江、江西、福建和湖广(今湖南、湖北)五省共32人,占总数的75%以上。这说明康熙帝早在南巡之前就对江南士大夫给予较多的关注,为日后江南人参政创造了有利条件。 康熙帝对儒家学说学习十分认真。每天没有上朝理事之前,五更就起来诵读;晚上处理完政务稍有点闲暇,他就复习日讲内容仔细琢磨。他这样苦学,以致劳累过度,痰中带血,但从不放松。康熙帝在听讲过程中,经常向日讲官咨询时政,有疑必问。逢外出巡视,或去南苑围猎,也从不停止,必须让讲官随从。 康熙皇帝还不断改进传统进讲方式。他于十六年(1677)三月十二日决定,今后讲官进讲完毕,他要适当进行复讲,以加深理解,巩固记忆。不久,他又从听后复讲改为听前先讲,他试讲后,讲官再针对皇帝的理解程度进讲,这样学得更深入。有时,他还于听讲之后谈体会。一部书学完之后,康熙帝还主动要求讲官抽考,考核学习成绩。后来,随着学识的增长,康熙帝已能对讲述的内容加以评论,并提出具体要求。 康熙帝以儒学治国,于九年(1670)十月九日发布了著名的《圣谕十六条》。颁布全国,要求切实遵照执行。康熙皇帝倡导信奉儒家思想,有利于联络广大汉族官民的感情,缓和了满汉民族矛盾。 康熙皇帝曾于内廷设立了南书房。入直南书房的官员多是才华出众的汉人,他们不仅辅导皇帝读书写字、讲求学业、时备顾问,还代拟谕旨、编辑典籍,使南书房在交流民族文化、缓和民族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清朝中央机构一般都是满汉复职制,惟有南书房基本都是汉人。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