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小说 > 王尔烈全传 | 上页 下页 |
八六 |
|
待乾隆与群臣及新疆督抚、文人、雅士们走过了八角山的一山一角,爬过了八角山的一岭一坡,观览过了那里的碧水青山、参天秀木,听过了那里的莺声鸟语,以及嗅过了那里的花草馨香,便登上了八角山的最高处。这个高处,乃是八角山的核心山脉,属于分心地界,站在那里四望,八角山的八个山头便拥聚在脚下,八角山的八座亭台便飞临于眼中,真乃玄山妙水,塞上仙境也。于是,乾隆便情不自禁地吟哦起来。所吟是一首即景诗,其诗云: 山下青山绿水湾, 高山流水响潺潺。 深山鸟语千般叫, 倒叫行人万思难。 长途跋涉多艰险, 晓行夜宿此山间。 人人都说天山远, 我到天山八角山。 群臣听了这诗,都一致叫好,称赞不绝。 和珅历来善解君意。他见这山的最高处,有一宽阔、高大、漂亮、华丽的亭子,以供人休息。亭子里,还备有几案、文房四宝,供游览者随时乘兴题写诗词联赋用。 其实,这是新疆督抚专为乾隆早就准备好了的。他们知道乾隆是个风流天子,所到之处几乎都要题咏。 这会儿,君臣正好到这个亭子里。 和珅看了一下亭子,又望了乾隆一眼,说道:“圣上所做佳章,乃千古绝伦,何不将其录下来,以为常存,壮此山之美哉!” 乾隆听了,微微笑道:“朕,现在有些劳顿,看哪位爱卿为朕代笔?” 其实,他这样做,主要是试一试群臣的才干。 听了这话,和珅便开始点将了。 首先由素来机智过人的纪晓岚来写。 写毕,乾隆看了看,未说可否。 接着由书法震动京师的刘墉来写。 写毕,乾隆看了看,未说可否。 随后由书坛老名士于敏中来操笔。 写毕,乾隆看了看,又是个未说可否。 不用说,这回该轮到王尔烈了。 乾隆看了王尔烈一眼,说道:“朕要一帧条幅,你可能解朕意?” 众人听了,都有些糊涂,心想,我们所写也都是条幅,怎么就不认呢?难道他还有三头六臂,会节外生枝不成! 于是,大家的眼睛都睁圆了。 王尔烈并没有着慌,将纸铺好,调好烟墨,阔好毫锋,这才一笔笔、一字字、一行行写将起来。 待他写完,大家一看,都有些糊涂了。 只见他是这样写的:第一行写“山”一字; 第二行写“角下”二字; 第三行写“山八青山”四字; 第四行写“天到绿水”四字; 第五行写“山远我湾高山”六字; 第六行写“天说都响水流”六字; 第七行写“山间人人潺潺深山”八字; 第八行写“此宿夜行般千语鸟”八字; 第九行写“多艰险晓叫倒叫行”八字; 第十行写“涉跋途长难思万人”八字。 众人一看,都不由得拧起眉头。只见这个条幅,顶端的“山”字居中,以下诸行以“山”字垂线为轴,形成左右对称的塔形,倒也好看,只是竖念不成诗,横读不成句,杂乱无章,乌压压一片。 身边的刘墉、纪晓岚、于敏中,都为王尔烈捏把汗,怕和珅作梗,从中使坏。哪想,正这当儿,和珅道:“王尔烈王大人,你咋难为圣上?更有贬圣上诗作之嫌”。 乾隆闻听,摆了摆手,说道:“坤儿,休要胡传圣旨。” 说着,转过身来,对王尔烈说道:“王爱卿,能否给朕破解破解?” 王尔烈笑了,说道:“回禀圣上:微臣不才,略解其意,还请身边学兄指正。” 接着,王尔烈对和珅问道:“本日,万岁爷带领咱群臣游历的名山叫啥山?” “八角山。” “八角山上有几个角?” “八角。” “八个角上有几个亭台?” “八个亭台。” “既然如此,我再接着问:圣上带领咱走的是个怎样路线?” “由山下开始,步步登攀,又环山而转,遂八个角山都走到了。最后,才来到这个最高处,并作出了这个锦绣篇章。” “对。是这样。那么,遵照圣意,是要将这八个角山都写进诗里,并应该贯进我这个条幅里来的,这又是不是?” “是。” “既然这样,以图导引便可以读得了。” 王尔烈说着,由“山”字向下画一垂线,将文字分为对称的两半,然后以箭头示意,让大家以此读去。 大家看了,以图读来,不但成句成诗,还现出奇彩:只见八角山的八角皆出现在条幅文字八角上,且以“山”字示出,宛若一图: 山 ↑ ┃ ↓ 角 ┃ 下 ↑ ┃ ↓ 山八 ┃ 青山 ↑ ┃ ↓ 天到 ┃ 水绿 ↑ ┃ ↓ 山远我 ┃ 湾高山 ↑ ┃ ↓ 天说都 ┃ 响水流 ↑ ┃ ↓ 山间人人 ┃ 潺潺深山 ↑ ┃ ↓ 此宿夜行 ┃ 般千语鸟 ↑ ┃ ↓ 多艰险晓 ┃ 叫倒叫行 ↑ ┃ ↓ 步跋途长 ┃ 难思万人 大家看了这幅诗图,都惊呆了。 16.西巡北瞻 在天山八角山顶,乾隆看过了王尔烈所录写的八角山诗图,又听了他的讲解,大加赞赏,说道:“此次随朕游赏者中,有三相二公。三相者,为武英殿大学士管吏部事翰林院掌院学士阿桂,文华殿大学士管户部事翰林院掌院学士于敏中,御前大臣辅政大臣领侍卫内务府总管步军统领和珅;二公者,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今任工部尚书刘墉刘公,文渊阁直阁事兵部侍郎纪昀纪公。就你们诸人的才华来说,都未能压住翰林院编修曾任陕西道监察御史王尔烈。有王尔烈一臣在侧,则我朝文才俱在也。” 众人听了,无不称是,皆心服口服。 和珅一旁心领神会,为使乾隆愈加高兴,便奏禀道:“启奏圣上,今日云淡天高,日丽风轻,难得晴和,此乃鸿福盖世,隆恩齐天。我等,当借此吟联作画,以助兴致。” 乾隆道:“坤儿所言极是,众卿以为如何?” 群臣一听,齐声呼道:“正随我等心愿,请圣上命题吧。” 乾隆望一眼,见山间有一小湖,湖水清澈透底,荷花绽碧,鲜嫩一池,好不艳美,于是说道:“出淤泥而不染,则荷花也。” 听此,和珅想起宫廷所传乾隆少年时的呈才故事了。 乾隆名叫弘历。 小弘历12岁那年夏天,随皇祖康熙及妃嫔、太后、皇子、王妃,以及诸扈从等,来到热河避暑山庄。 一日游历在晴碧亭。 亭边湖内有荷。 偏巧,有扈驾太监送上糖莲子来。 康熙见此,灵机一协,要以“莲子”为题试试弘历心劲。 于是,问答开始了。 “你知道‘莲’字为平声,还是仄声?” “是下平声。” “在哪一韵?”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