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韩信 | 上页 下页
一〇


  §数举不用 终生去意

  韩信弃楚投汉的主意一打定,就寻找了一个机会来到了汉营,并随着刘邦进入了汉中。可是,来到了汉营的韩信并不比在楚营的韩信更运气多少,他初到汉营,同样也因为没有过什么业绩,没有地位,只身投汉也没有自己的势力,只是因为自己在楚营里就是一个执戟郎中了,在汉营中才给了他一个“连敖”的小吏职务,其实也并不比郎中高。始终没有找到表现自己的机会的韩信又一次陷入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之中。

  由于没有把韩信放在适合他的位置之上,同时韩信也不满于目前的处境,结果他不仅工作上没有什么成绩,甚至还违反了一项军法。这一天,他和其他违法的人一同被绳索捆绑,押到了刑场要被砍头。眼看着排在前面的13人一个个的被砍掉脑袋倒了下去马上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在绝望中又悲又愤,他想到了母亲含辛茹苦地养大他,供他读书,对他的期望;他想到自己饿着肚子钻研兵书想干一番大事业;他想到自己从那个恶少胯下钻过时周围人们的哄笑;他想到了亭长妻子的鄙夷的目光;他更想到了善良的老漂母的斥责,充满了爱意的斥责;他想到了他不能再想了。监斩官已从花名册上唱到了他的名字。

  难道,自己这盖世的才能,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就这样被断送吗?!自己是多么年轻呀!实在不能甘心如此的结果!他终于忍不住悲愤的激情,高高地昂起了头,愤怒地瞪圆了双眼,提高了嗓门,对监斩官夏侯婴大声喊到:“汉王不是要想成就天下的大业吗,为什么还要这样白白地杀掉壮士呢?”

  这一声喊,把他从死亡的边缘解救了回来。他的话把夏侯婴震惊了。夏侯婴没有想到一个即将处死的青年能一语道破汉王刘邦的全部政治企图。刘邦的这一野心可是一直高度保密的。他夏侯婴能知道还是因为他是刘邦自幼要好的亲信人物,他不仅十分忠实于刘邦,对刘邦的事业十分关注,而且以刘邦的事业为己任。夏侯婴开始仔细打量起这个身材高大,英姿雄武的青年,他越看越觉得此人气度不凡,实非等闲之辈。于是他当机立断释放了韩信。接着又专门找韩信交谈了一番。在交谈中,他进一步发现,韩信的确雄才大略不下于己,是值得委以重任的人物。于是,夏侯婴立即就跑去向刘邦举荐韩信。

  而这时的刘邦呢,正为没有当上关中王生气呢,他不甘心就这样可怜巴巴地当这个汉中王,可现在又找不到改变处境的办法。所以他心情也就很不愉快。

  当夏侯婴高兴地向他介绍起韩信这个奇才时,他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感染,只是轻描淡写地对夏侯婴说:

  “滕公,既然你这么看重他,就升他为治粟都尉吧,将来有了什么功劳再说。”

  于是,韩信就由一个违法当斩的“连敖”一跃而成了管理粮草的治粟都尉。从表面上看,他应该满足于这样的“平步青云”了。可是,韩信毕竟是韩信,他怎能够为当一个治粟都尉而满足呢?他没有想到刘邦在听了夏侯婴的荐举后会不找他谈一次话,如果他能和刘邦谈上一次话的话,他相信,刘邦一定会拜他为将的。换句话说:他本应当将军的,现在才给他一个治粟都尉当,他岂会满足?

  但在刘邦看来,能给他一个治粟都尉的官当,已经是对夏侯婴的十足尊重了,也是对这个年轻人的十分抬举。他根本就不相信这个毛头小子会有什么了不起的能耐,刘邦这个人,也是只认为自己才是英雄。

  在他的骨子里,是看不起别人的。

  刘邦,后来的汉高祖,公元前256年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浪荡公子,在外也有不少江湖朋友,加上出手大方,善于和他人笼络感情,在社会上很吃得开。后来当了泗水亭长,之后也时常干一些欺善凌弱的勾当,又好酒又好色,在他身上有着很重的流氓习气。他不仅自己读书不多,还看不大起读书人,自然,他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文才武略了,不仅治国不行,带兵打仗也是个常败将军。不过此人别有一项好处:玩弄政治权谋有着过人的高明之处;他自己干不了的事不硬充能人,只等着别人去干好了再去把果实窃取过来;又会耍心计,又会见风使舵,更把许多精力放在如何控制住比自己有能力的下属上。

  于是,他手下也确有不少的人愿意服他。他虽然一向不太看得起人,但在事关紧要的时候又能放下面子,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礼贤下士”。结果别人还认为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善用能人的豪杰。所以,最后他终于成就了帝王之业。而实际上在整个楚汉斗争中,重要的成绩都是别人干出来的,他最大的功绩莫过于把所有别人的成果集中到了自己身上。

  可是,韩信这时并不是很了解这个“宽仁长者”刘邦的实际个性。他只是一心一意地要为刘邦的天下大业尽心尽力。这时他所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地让刘邦重用自己,赶快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韩信开始向萧何发起攻势。他利用治粟都尉的身份和丞相萧何经常地接触,一有机会就向萧何吐露自己的胸中大志,让萧何认识到自己的盖世才华。

  萧何是汉王朝最早的也是最有名的丞相之一。他有着很强的治国抚民的才能,他和韩信、张良在后来并称汉初三杰,一直是刘邦的得力助手。在刘邦还是一般百姓时,萧何就利用他小吏的身份多次维护过刘邦,后来刘邦当了亭长,萧何更是对他呵护有加。他对刘邦十分忠实,也是以刘邦的事业为己任。萧何在历史上有贤相的美誉,但实际上他的是非观念并不强,更多的则是明哲保身,在晚年,由于怕刘邦对他不放心,故意置田买地欺压百姓以表示他没有造反的志向。

  同时,他也多次帮助刘邦铲除异己和异姓王,后来韩信就是冤死在他和吕后的手里。所以有了这样一句话: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指的就是韩信由萧何慧眼识英雄才得以成就功业,也因为萧何为吕后设下圈套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没有几个回合的接触萧何就彻底地被韩信这个青年的才华征服了。在萧何的眼里韩信比汉营中其他所有的大将都要重要了,他认识到,汉王刘邦要想继续成就天下帝业,就非要有韩信这位军事家的辅佐不可。

  于是,萧何主动地去向刘邦进一步举荐韩信。然而,刘邦却很不以为然。按理说,在萧何的多次请求下他至少应该亲自找韩信谈谈才是。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甚至认为韩信能够让夏侯婴为自己说好话后又能使萧何为自己说好话肯定是一个只会拍马屁结果,萧何的数次努力没有什么结果,而韩信心里开始着急了。按理说,韩信能在项羽手下等两年多,现在在汉营中应可以再耐心地等一下的,可是,这时外面的局势不容许他这样耗下去。确切地说是不允许刘邦这样耗下去。因为,杀出汉中东征天下的有利时机将转瞬即逝,外面的情形不会永远都对刘邦有利的。

  项羽一定会采取一些措施进一步限制刘邦以稳定自己的政权。更为严重的是因为刘邦一直没有任何举动使得汉军士气大降,军心不稳。刘邦的士兵多是来自刘邦的老家,现在跟着刘邦来到汉中,生活不习惯不说,对家中亲人更是倍加想念,他们希望刘邦能带着他们打回关东老家去,可好几个月过去了,刘邦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于是很多士兵就失去了耐心,开起了小差,纷纷三五结伴当了逃兵。何止士兵,连一些颇有地位的将领也逃了好几十个。再这样下去,刘邦就只能被困锁而老死汉中了。自然,韩信是不会甘心跟着刘邦也这样老死汉中的。

  终于,在一天黄昏,刘邦也寻找了一个机会像其他人一样开了小差。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