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海瑞 | 上页 下页
三一


  §大礼之争

  嘉靖之刚愎自用,专听顺耳之言的作风,始于迎接其父母进京的礼节之争。

  明朝有个规矩,所有皇室的支系,包括皇帝的叔父、兄弟以至皇太子以外的儿子,一到成年就应当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地去生活。这是防止朝政受到他们干扰而采取的措施。这些封地位于各省,有极为富丽堂皇的宫府和丰厚的赡养,但绝不准干涉地方政事。

  嘉靖即位之前,就同其父母住在自己的封地内。由于特殊的机遇,嘉靖当上了皇帝,立即想到要摆脱过去长期不介入政治的尴尬,要抬高自己父母的地位,要将他们接到京城,这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嘉靖皇帝即位后的第五天,就令礼官讨论如何对其父亲进行崇祀的问题。其实,就是要解决给其父母封号的问题。嘉靖认为,只有给其父母加以封号才能表达自己的尊敬。首辅张廷和等人以嘉靖并非正德皇帝的亲生儿子为由,提出,参照历史上的故事,嘉靖最好“以孝宗为考”,就是认孝宗为父,而称嘉靖的父母为“皇叔父母”。嘉靖没有接受这个方案。后来,观政进士张璁提出,“应该另为兴献王(嘉靖的父亲)在京城建庙,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皇帝不忘父亲养育之恩的孝心”。嘉靖得此奏如获至宝,高兴地说:“此议实遵祖训,据古礼此论一出,吾父子必修可完也。”

  当即下令:“今尊父为兴献皇帝,母兴献皇后,祖母为康寿皇太后。”

  首辅张廷和没有执行这一指令。张廷和是前朝重臣,受先皇之命而辅佐嘉靖皇,因此,他还敢对皇帝说三道四。这年九月,嘉靖的母亲要从安陆进京,走到通州时,得知朝廷大臣打算让世宗以孝宗为考(认孝宗为义父),大怒说:“怎么能让我的儿子变成他人的儿子!”于是留在通州不走了。嘉靖看了,马上哭着到皇太后那里去,说愿意立即退位,回家去奉养父母。事情弄僵了,张廷和也没有办法。张廷和以皇太后为挡箭牌,拟了一个通知说,对嘉靖的父母,“父兴献王宜称兴献帝,母宜称兴献后”,暂时了却了这场冲突。

  事情却并没有完结。事后,张廷和利用手中权力,不断排斥在这一冲突中与自己意见不和的人,并将自己所信任的人安排到各个重要岗位。正德十六年的十二月,皇宫内的清宁宫遭火灾,张廷和等称这是由于加称“兴献帝、后”,而“祖宗神灵有未悦”的缘故。年少的嘉靖对老臣张廷和并不买账,但却对神灵相当迷信,于是同意了张廷和的意见,“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而皇字不复加矣”。这次,张廷和算是胜利了,但他对皇帝屡执异议,已经引起皇帝的不满。张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多次上疏,一再求退,最终于嘉靖三年,得以告老还乡。

  张廷和退休前,南京吏部主事桂萼经过与张璁讨论,又给世宗写了一个奏疏,坚持他们曾经表示过的观点,“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而别立庙于大内”。皇帝感到此奏甚合自己的意思,下令文武百官讨论,不料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皇帝盛怒,立召张璁等人进京,任命其为翰林学士。经过几番推敲,最后皇帝下令,称皇太后为“圣母章圣皇太后”。去掉了原来尊号前加有的“本生”二字。

  去掉“本生”二字,演出了当时大礼之争最激烈的一幕。嘉靖三年七月,嘉靖帝在左顺门召见众臣,宣布去掉“本生”二字。各部门的官员纷纷上疏反对,最后,200多名官员一起跪伏于左顺门不起,要求皇帝下旨撤回前述命令。皇帝两次传旨要求他们速退,他们不从。世宗大怒,下令逮捕了为首的丰熙、张忡等八人.余下的人乃撼门大哭,百官皆哭,“声震阙廷”。

  这下皇帝更生气了,遂命逮捕134人下狱,另86人姑且待罪,终止了跪伏事件。后来,丰熙等八人被发配从军,其余四品以上官员罢官,五品以下者皆处以杖刑(即棒打)。一通棍棒下来,17人由于伤势过重而先后死去,其余的,再也不敢为争礼之事与皇帝论争了。

  这场争论持续了好几年。其结果,是皇帝实现了自己抬高父母地位的愿望。更重要的,是世宗皇帝不听逆耳忠言,专纳谄谀之词的开端。此后,敢于批评皇帝的人就很少了。海瑞指出,“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皇帝不听众人之言,天下之人因此不再对皇帝顺从。“陛下误举,诸臣误顺,无一人为陛下一正言焉”。没有人向皇帝说真话了,天下岂有不乱之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