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海瑞 | 上页 下页


  明中期,会考设正主考和副主考各1人及同考2人。正主考由翰林出身的大学士担任,副主考由翰林院或詹事府的长官担任。任同考的20人中,12人是翰林,另科、部官各4人。按惯例,会试的提调官由礼部官员担任。会试设监试官2人,由监察御史担任。这样高层次的官员参加会考工作,说明会考在当时社会中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会考通过者被称为进士,进士还要参加殿试。考试内容为一道时务策,即评点时事的议论文,要求“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殿试不实行淘汰,只是排出名次。前三名的名次由皇帝亲自定夺,即状元、榜眼、探花,归入一甲,称之为“进士及第”。一甲进士直接授官,二、三甲(第四名及以后名次的进士)到京师各衙门观政(实习),然后授官。明代文官的主要来源,“进士为一途,举贡等为一途,吏员等为一途,所谓三途并用也”,其中,进士得官为最高。

  得了状元,直接授予六品官,榜眼、探花,也可得到正七品官,排名在最后的进士,授官时也可得到正八品的官。难怪会考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考了进士就可以做官,并且可以做比较大的官。通过科考,朝廷确实发现并选拔了不少才华横溢的能人。但这干部选拔作用体制的缺陷也很明显,一些出了名的贪官,如严蒿,也是进士出身,说明这一体制不能有效地评价人的品德。明代后期,科考、办学都陷于混乱,科举制已不起什么积极作用,这是后话。

  不管怎么说,在海瑞那一时期,参加会考是一条更为直接的做官途径。海瑞对会考本身也没有什么异议,并积极地参加,以图实现自身发展更宏伟的目标。

  可惜,两次会考,均未成功。最终,他放弃了继续参加会考的念头,说:“成才的路很多,何必非要在科举这一条路上撞死呢?”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