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韩愈 | 上页 下页 |
一六 |
|
“奉天承运,天子诏曰……”差役的声音在韩愈的耳中逐渐遥远,而往日的情景在他眼前一幕幕地清晰起来。 夏日苦热,他一边拍打着蚊虫,一边诵读诗文;冬夜奇寒,他写几句就得把笔放下,用嘴里那点热气温暖一下冻得伸展不直的双手;第一次看榜,名落孙山的他走在回家的路上,垂头丧气;应宏辞科不成,几次上书却无回音半点时的那份失落;汴州之乱,与妻女失散,辗转几次终于与家人团聚的欣喜;徐州任职,沉闷无聊,无所作为的那份压抑如此种种,令他难以释怀。 “官拜国子监四门博士,钦此。”差役的话惊醒了陷入沉思的韩愈,他连忙叩头谢恩。双手捧过圣旨,那卷黄绫在他的手中沉重起来,对未来的日子,他的心再次扬起风帆,充满了希翼。 皇命发布几日后,韩愈收拾好行装,前往长安城赴任。自此,韩愈一生的学术、政治生涯开始了。 唐代国子监按学生身份可为六个部门,即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四门一类内设三个博士,官阶正七品以上,负责教授文武官七品以上的子弟500人,以及庶人俊士800人。属中级职位,每月有俸钱二万五千,每年另有禄米。 授课的第一天,韩愈早早地来到书院。书院里很静,他信步走着、看着。 忽然,一阵朗朗的读书声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循声走去,来到一间教室前。教室里很空荡,愈发衬得诵读者的声音清朗。只见他八九岁的样子,眉清目秀,聪颖可爱。 韩愈悄悄推门进去,那孩子并没觉察,仍然很专注地背着:“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他停住了,认真地想下一句。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韩愈随口接道。 听得声音,那孩子惊讶地回过头。 “你叫什么?”韩愈不无疼爱地问。 “我叫李汉,字南纪。”孩子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你明白你刚才背诵的那段话的意思吗?” “明白。它是说楚国的狂人”孩子依照自己的理解认真地说着。 “好”韩愈一边点头称赞,又道:“《论语·微子》里的这个记载还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下层百姓如楚狂接舆者是很有智慧的,他们可以为从政者提出意见;二是,像孔子这样的人,对老百姓的意见还有兴趣的,很想听一听。在同一篇中还记载孔子在乡间路上遇到两个种田人长沮和桀溺。” 孩子很认真很专注地听着,一双聪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透着灵气。 说话间,已经有人陆陆续续地来了,寂静的书院一下子热闹起来,有读书声,有高谈阔论声,也有嬉闹声。 “下了课来找我。”韩愈喜爱地拍拍李汉的肩膀,就离开了,来到自己授课的地方。 课堂里很静,只有韩愈洪亮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 “道乃文之根本。作文必须先修养仁义,譬如种树,必先养根,然后可待果实丰盛。譬如点灯,必须油料充足,然后可望灯光明亮。有仁义道德之人,其言论文章,必然温和敦厚。”韩愈停顿了一下,看着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眼睛,继续讲下去:“既然仁义道德如此之重要,那以你们该从何而得呢?仁义道德来自诗书等经典,所以终生要游之乎诗之源”韩愈滔滔不绝地讲着,这么多年他自己看书写作而形成的观点与经验,如汩汩的流水,浸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就这样,韩愈以其广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深厚的古文功底,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而对于那些聪颖好学的可塑之才,韩愈也格外地疼爱。连小小的李汉也成了韩愈的一名弟子。 贞元十八年,礼部进士考试,韩愈因李翱的引见而认识主考官陆修,于是就写信推荐自己的得意门生侯喜、侯云良、刘述古、韦君玉、沈杞、张苰、尉迟汾、李绅、张后余、李翊十人,其中尉迟汾、沈杞、候喜、李翊四人当年中第,其余六人以后几乎也登第。 于是,投到韩愈门下学习的人渐渐地多起来。 有了这么好的机会,韩愈更是大力地宣传儒学说,倡导古文运动。 毕竟骈体文盛行多时,人们适应于那种形式呆板、精于浮辞艳藻、通篇排偶的文字格式,而古文运动所倡导的力求创造一种融化古人词汇语法而又适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语言及打破整齐划一的框式的散行体式的新文体则不那么容易被人们接受。 韩愈的一个弟子这样说过,古文运动初始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 这句话不仅再现了人们对古文运动由初始惊异、排斥到最终接受的态度转换过程,而且也表现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坚定不移的意志与决心。 用他自己的话说:“其道由念而相传,虽灭死万万无恨!” 这年夏天,韩愈向皇上告假,东归洛阳挈带家眷。 皇上准假后,韩愈归心似箭,立即动身归洛。 半路上途经华阴,韩愈在此歇息。 饭后闲来无事,韩愈与店主闲谈。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