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成吉思汗 | 上页 下页
七七


  在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连克锡尔河下游各城的同时,另一支蒙古军(5000人)在阿刺黑那额、速格秃扯儿必和塔孩的率领下溯锡尔河而上,挺进锡尔河上游地区,向位于塔什干西面的别纳客忒城发起进攻。这个要塞的守军是属于康里部的突厥雇佣军。这些雇佣兵抵抗了3天,终于支持不住,请求投降。蒙古军准予投降,答应饶他们不死。但是,当这些雇佣军投降,城内居民被赶出城以后,蒙古军就将他们同市民分开,然后用刀和箭处死了他们。接着,蒙古人将市民中的工匠分配到蒙古军各队,然后驱赶着年轻力壮的市民前去围攻别的要塞据点。

  阿刺黑等人率领的这支军队继续溯锡尔河而上,来到费尔干纳前的忽班城下。忽班城主是当时最著名的突厥勇士之一,名叫帖木儿灭里(即“铁王”之意)。帖本儿灭里率领1000名精兵退守位于锡尔河中心的城堡。鉴于帖木儿灭里要顽抗到底,成吉思汗便向这里增派了2万名蒙古军和5 万名战俘,命这支援军来帮助阿刺黑那颜等攻城。5万名战俘被编成班相连,分别由蒙古军官率领,前往12公里以外的山地运来石块,将石块投入河水中。帖木儿灭里则命人造了一些巨大的装甲船只(在忽班,锡尔河宽130米),每天派一些士兵乘这种船来到岸边,向蒙古军放箭。但最后,帖木儿灭里再也无技可施了,便带着亲信借助他的小舰队逃出忽班,顺锡尔河而下。蒙古军早有防备,在河上横拉了一条铁链,想凭此阻拦住帖木儿灭里。但小舰队撞断了铁链,继续顺流而去。但是,这个小舰队到达忽班的附近时,发现术赤早已用船只横排于河上,组成了一道“拦河坝”。“铁王”一看大事不好,还没等小舰队靠近“拦河坝”,便弃舟登岸,飞身跨上一匹战马。纵马飞驰,穿过克齐尔库姆(即“红沙区”之意)沙漠而去。蒙古人试图追上他,但未能如愿。

  这个例子证明,花刺子模军队并不乏英雄气概。但他们的统帅指挥无方。前文已说过,花刺子模帝国的军队被分散部署在各个要塞,这就注定他们要消极被动地挨打,大批地被歼。

  §第六十一章 愤怒之风:不花刺的陷落

  成吉思汗也在行动。正当他的三个儿子和其他几位将领在锡尔河一线一个接一个地攻陷城池要塞之时,他和他的幼子拖雷率领中军(主力军)从讹答刺向古代河中地区的中心泽拉夫尚河谷进发。该中军的先头部队由答亦儿把阿秃儿率领,沿红沙区(齐克尔库姆沙漠)南部边缘而行,抵达努腊达(或曰油儿)市。当时已是深夜。蒙古军穿过城周围的公园,在第二天清晨突然来到城下。城里的居民根本没有想到来到的这些人是蒙古军,竟误把这些蒙古军当成了友好的商队,因此也丝毫没想到抵抗,便向速别额台带领的人马打开了城门。蒙古人进城以后,城里的居民出城,只带出了一些农具和牲口。蒙古军队逐家洗劫,除洗劫所得财物以外,成吉思汗只向居民征收了1500第纳尔,相当于花刺子模当局平时的征税额。公元1220年,成吉思汗率军抵达不花刺。

  不花刺是这个穆斯林世界的最大的城市之一。它包括三部分:城堡(周长一公里半),不花刺本城(狭义上的不花刺,即内城)和郊区(外城)。同其他多数城市相反,这个城市的城堡不是建在内城以内,而是建在内城以外。本城建在城中心的一个台地上,周围有城墙,有集市门,香料商门,铁门等7个城门,每个城门的名字都足以引起人们的联想。一些著名的清真寺吸引着信徒们。大礼拜寺建于公元 1121年。星期五清真寺当时也已有约100年的历史。还有一个叙利亚人清真寺。外城周围也有城墙,十一个城门。

  市内主要的街道都是石板铺路,这在伊斯兰教土地上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内城和外城渠道四通八达,渠水引自泽拉夫尚河。干渠名日“输金河”,这个渠名在这个干旱的地区是意味深长的。不花刺城拥有的这个水渠网,布局十分巧妙,有水闸,也有蓄水池,足以保证全市用水的分配和供应。郊区有灌溉网,灌溉着无数的公园。公园里亭台楼阁,处处可见,充分显示出这个绿洲的富庶和繁荣的景象。这种富庶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繁荣的工业,特别是应当归功于著名的“不花刺地毯业”。在城堡和内城之间星期五清真寺附近,有一个巨大的纺织,其产品远销叙利亚、埃及和小亚细亚。不花刺的商店集市上,铜制品遐尔闻名,特别是美观精致的灯具更是蜚声世界。

  成吉思汗大军到来时,不花刺守卫部队由2 万到3万突厥雇佣军组成。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指挥军队把不花刺城团团围住,然后下令攻城,连续攻了三天。蒙古军施展其惯技,把从当地抓来的老百姓赶在前面,发起冲锋。第三天,守城的雇佣军将领(其中有一个名叫亦难赤军·斡兀勒的家伙)失去了固守的信心,商定夜间率部突围出城逃走。他们这一突围计划差一点儿获得成功。夜里,他们开始行动,冲出了包围圈。但蒙古军很快冷静地判明了情况,便整队追击,最后在锡尔河河畔追上了这些逃跑的雇佣军,将他们鏊杀殆尽。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