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亚里士多德 | 上页 下页
五四


  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思想,表明他认为艺术不仅仅是模仿自然,而且要超越自然。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是简单地再现生活,而是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模仿不是用艺术形式简单地再现事物的感性现象;相反,它必须表现事物内在的真实。艺术有权利也有责任把事物理想化。比如音乐服务,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四重目的:娱乐、道德教育、养性、净化。每一种艺术都可有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但仅仅是娱乐就显得不够,娱乐不是最终目的。然而其他三种效果只是当艺术作品体现并说明了艺术普遍有效性的特殊规律时才产生。

  关于净化,被说成是怜悯和恐惧情绪的解脱,它在关于悲剧的定义中说成是悲剧的效果。这是要从一种伦理学和美学的意义上去理解的;当这种解脱伴随着一种快感时,这些怜悯和恐惧情绪就得到补偿和缓解。亚里士多德是从当时的医学中获得感情净化这一概念的,并把它应用于自己的理论。他对诗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智者①的理论,特别是高尔吉亚②提出的修辞学理论。但亚里士多德并不是跟在智者派后面亦步亦趋,而是远远超过了他们。智者派对外邦民族习俗的观察,是想动摇把本民族的习俗视为绝对正确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是把历史和人类学的事实作为知识来研究。他远远超出智者派的理论,对艺术理论的研究也比柏拉图更富建设性。

  ①智者派,公元前5世纪中叶到前4世纪之间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古希腊哲学家们的称号。

  ②高尔吉亚(公元前483-前375)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政治家,曾提出三个命题:1.什么也不存在,什么也没有;2.即使存在着什么,那也是不可认识的;3.即使是可以认识的,也还是不能够把认识了的东西传达给别人。在论证这些命题时,表现出他的极端相对主义和怀疑论观点。著作有《论不存在或论自然》,现已失传。

  3.悲剧

  《诗学》的大部分篇章是研究悲剧的。“悲剧是对严肃的完整的具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语言带有若干附属的装饰品,各种装饰分别在作品的各个部分出现。它的形式是戏剧性的,而不是叙述式的。它通过引起怜悯和恐惧来完成对这两类情感的净化作用”。(《诗学》)亚里士多德研究悲剧的方法与在生物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著作中所用的方法相同,常以具体例子印证所论问题。《诗学》中充满了希腊悲剧的引句。他对悲剧的分析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技巧性,他的目的显然不只是描述当时所表演的那些,更重要的是他要使好的悲剧观念永远有效。他了解其他作者的观点,他自己的几个主要论点不只是对希腊悲剧的直接观察与经验而形成,而且还与柏拉图理论有相反意见有关。同时,他的诗学观点也与其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有紧密联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行动的表象,是严肃的,本身有一定的吸引力,完整成体系,语言上是装饰性的,不是旁白式的,透过怜悯与恐惧的表象使情绪得以升华。他把悲剧分成六大要素:剧情、性格、思想(它们是所表现的对象的因素)、语言、歌曲(它们是表现手段中的因素)、形象(它是表现方式中的因素)。六大要素中,剧情是最重要的,占据主导地位。因为悲剧所模仿的乃是生活的悲欢,是体现悲欢的行为。有了情节才变得“完整”和统一,通过情节起到净化作用。他说:“悲剧对情感起作用的主要途径是其情节部分,即发现和突转。”(《诗学》)剧情围绕中心人物,即他后来所谓的“悲剧英雄”展开的。悲剧英雄是指像俄狄浦斯①这一类本来声名显赫后来陷于厄运的人。

  他在德性和善上并不出类拔萃,而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也不是因为他为非作歹,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诗学》)悲剧的主人公地位高贵、春风得意,他的“错误”是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杀了生父并跟生母结了婚,后来事情暴露出来,于是出现了“突转”,俄狄浦斯的母亲自杀,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并从忒拜流放出去。由于这种有机的统一性和所蕴含的情绪,情节才能打动观众的感情,使观众产生了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他们惊心动魄。最后,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作用正在于“通过引起怜悯与恐惧来净化这两类情感”。(《诗学》)“净化”在宗教意义上是“净罪”,在医学意义上是“宣泄”。亚里士多德以此词来比喻涤净心中的痛苦情绪,从而获得快感。当然,如把悲剧的作用只归于此,那就未免有点偏狭了。

  ①俄狄浦斯,一译奥狄浦斯。希腊神话中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的儿子。因神曾预言他将杀父娶母,出生后就被其父弃在山崖。被牧人所救,由科林斯国王收养。长大后,想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却在无意中杀死亲父。后因除去怪物斯芬克斯,被底比斯人拥为新王,并娶前王之妻即生母伊俄卡斯达为妻,生子女四人。后来全国瘟疫流行,神示须除去杀死前王的罪人才能消灾。他追究原因,始知自己实已杀父娶母。伊俄卡斯达闻讯自缢,他也在悲愤中刺瞎双目,流浪而死。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霞·克勒斯根据他的故事写了悲剧《俄狄浦斯王》。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不仅是叙述已发生的事实,而且也叙述即将发生的事;不仅指在知觉到的情形下将发生的事,而且也指在期待中可发生的事。悲剧一方面可以说表现的既不是过去的事件,另一方面也不是自己的胡乱幻想,而是事件的理想系列,即可能发生的事件。这就使亚里士多德提出诗与历史的区别,二者之不同不因一是用韵,一是用散文。即使将希罗多德①以韵文写出,它仍然是历史。其真正的不同是历史处理的是已发生的事实,诗则是处理将发生的事。

  历史处理单独事实,诗则为普遍事件。故诗比历史更严肃且富哲理性。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对否,大家可以讨论。在生活中,任何事件都是受机会及偶然性影响的,但诗人可以而且应该表现事件的理想状态。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对诗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柏拉图对诗的看法极其不佳,诗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只是对理念世界模仿的模仿,是不真实的;亚里士多德则将柏拉图常用的特殊与普遍的不同性之说用来说明诗人所表述的不是特殊,而是普遍,将特殊事件当作表现人类活动的一种工具和引喻。

  ①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前425),古希腊历史学家。在西方史学中有“历史之父”之称。因反对哈利卡纳苏城僭主,被放逐到萨摩斯岛。曾游历埃及、巴比伦、黑海北岸等地,并长期寄居雅典和南意大利的条利城。著有《历史》(即《希腊波斯战争史》),以记载希波战争为主,也叙述希腊、波斯、埃及与西亚各国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内容丰富,描写生动,是研究西方古代史的重要资料,但杂有许多神话传说,不尽可信。

  亚里士多德强调悲剧是动作而不是角色的表述。它“不是人的表述,而是动作与生活,幸福及不幸福的表述,因为幸福是一种行为”。(《诗学》)动作在悲剧中不是为了对角色的研究,悲剧的整体统一性是在剧情上行为的统一性,不是角色的统一性。在剧情的统一性上,他提出两本荷马史诗——《奥德赛》和《伊利亚特》为具体例子。这两本诗是有关行动的,以行动构成整个剧情。荷马未企图将其主角阿喀琉斯①或奥德修斯②的整个个人历史写进去。

  ①阿喀琉斯,又译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出生时被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握住脚踵(脚后跟)倒浸在冥河水中,因此除没有浸水的踵部外,任何武器都不能伤害他的身体。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描写他在特洛伊战争中英勇无敌,击毙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使希腊联军转败为胜。后被敌人用箭射中脚踵而死。因此有成语“阿喀琉斯的脚踵”,意即致命弱点或薄弱环节。

  ②奥德修斯,又译俄底修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罗马神话中称为尤利西斯。在特洛伊战争中献木马计--把一批精兵埋伏在一匹大木马腹内,放在城外,佯作退兵。特洛伊人以为希腊军已撤,把木马移到城内。夜间伏兵跳出,打开城门,伏在城外的希腊兵一拥而入,攻下特洛伊城。战后回国途中,在海上飘流10年。历尽种种艰险,先后制服独脚巨神波占斐摩斯、女巫喀尔刻等,又向先知忒瑞西阿斯问路,始得重归故乡。当时其妻珀涅罗珀正苦于无法摆脱各地求婚者的纠缠,他于是乔装乞丐,把求婚者全部射死,最后阖家团聚。荷马史诗《奥德赛》即是以他在战后的经历为题材而写的。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