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亚里士多德 | 上页 下页
二七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哲学“范畴”这个词并对它进行研究的哲学家。当然,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不可能十分明确范畴的意义,不可能像今天这样给范畴下定义,更不会有列宁那样的深刻解释;而且,他对范畴的意义的了解还有含糊和不正确的地方,更有不确切之处。但总的看,贡献是大的,在哲学史上的意义和作用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

  从他对具体范畴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他是从范畴和客观事物的关系上来揭示范畴的实质和意义的;第二,尽管他对范畴的了解是建立在本体论的基础上,但不少地方也涉及到以认识论的思想来把握。所以他把范畴看作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方面的规定和反映,他从对范畴的这种理解出发,对范畴作了首次的分类,并研究了不少的具体范畴。尽管这种研究还说不上很完美,但在二千多年前已达到在今天看来仍有相当科学价值的研究水平,是不易的,其成果是令人敬佩的。因此可以说,亚里士多德对范畴的意义以及对许多具体范畴的内容带有独创性的探讨和所取得的成果,的确是人类认识的历史长河中,大放光彩的真理颗粒。

  亚里士多德把“实体”范畴看成是对客观独立存在着的具体事物的一种规定,并且作为理解其他范畴的根据。就是说,他认为实体是中心,其他范畴都附属于实体,是实体的数量、性质,“因为除了实体之外,没有一个别的范畴能独立存在,所有别的范畴都被认为只是实体的宾词”。(《物理学》)实体是一切范畴的基础,这是贯穿在亚里士多德整个范畴论中的一条主线。他指出,实体在任何意义上——(1)在定义上,(2)在认识的程序上,(3)在时间上——都是第一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具体事物,是其他一切东西赖以存在的基础,其他一切东西都是隶属于实体的性质、数量、关系、状态等方面的属性,都不能离开实体而独立存在,因此,我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必须从实体即个别事物开始,否则认识无从谈起。实体是具体的、能独立存在的东西,因此,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如苏格拉底这个人,我面前这棵树,才是实体。除了这类实体之外,还有另一类实体:苏格拉底这个具体的东西是人,是动物。这里的“人”(属)和“动物”(种),并不是性质或数量等属性,也是实体,不过这类实体不是具体的、个别的,而是抽象的、一般的。这样,就得承认有两种实体:个别的实体和一般的实体。他把个别事物叫“第一实体”,一般实体为“第二实体”。基于对实体的这种理解,他就进一步提出和论证了个别与一般这对范畴,坚持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个别先于一般,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个别之外无一般的观点,并在这个问题上对数论派和理念论进行了批判。对他关于个别和一般这对范畴的论述和理解,后世哲学家是高度赞扬的。

  亚里士多德从这种实体论出发,又提出质料和形式这对范畴。质料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基础和前提,形式使事物相区别,两者的结合构成事物,它们既对立又相互转化。他认为形式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存在。他对这对范畴的论述和理解,充满了辩证法,对西方哲学发展史有较大影响。

  亚里士多德还从范畴与实体、实体与客观的关系上探讨了真和假的问题。他指出,我们首先给真假作出规定,所谓假,就是以不是为是,以是为不是。所谓真,就是以是为是,以不是为不是。真与假的问题是依事物的对象是否联合或分离而定:谁把分离的东西认为是联合的,把联合的东西认为是分离的,那就是假的;把分离的东西认为是分离的,把联合的东西认为是联合的,就是真的。这种说法也许还不够全面、准确,但其基本意思是要明确真与假的标准,凡主观思想符合客观事实的,主客观相一致的,那么人们的看法、判断就是真的;不相符、不一致的,则是假的。这点表明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用他的这种说法,对照日常生活经验,可以判断出不太复杂的真假问题。比如说石头是硬的,不是因为我们说它硬,它才硬,而是因为这种说法符合客观情况;如不这样说,那就违背实际了,就是假而不是真了。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现了逻辑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相一致的思想萌芽。他把范畴看作是事物存在形式的逻辑规定,并试图以一个范畴系统对客观事物的多方面作全面的逻辑规定,这也就是他一再强调的范畴的种类和存在的种类一样多的意思。他不仅从逻辑学的角度揭示范畴的含义,而且从范畴和客观存在的关系上来了解和把握范畴的内容和实质。

  同时,还试图把范畴的排列和顺序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程序一致起来,把“实体”列在十范畴的首位,并明确指出实体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认识程序上都是第一的。这是符合人们认识规律的,因为我们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开始,即首先要认识这个东西是什么,然后才能认识该事物的各种特点、特征和属性。亚里士多德给具体范畴下定义、考察具体范畴的内容,以及范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时,往往都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有的地方还讲得很得当。

  其次体现了变化和运动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详尽地论证了运动这个范畴的哲学家,他不仅批判了以芝诺为代表的否认运动的错误观点,而且还论述了运动和事物的联系。就具体事物来说,其运动是有限的,有生有灭;就整个运动来说,是无限的,无生无灭。因此,每个范畴以及每对范畴之间,就从运动着的存在中获得了自己的内容和联系。他把运动、变化看成是联系质料和形式、潜能和现实的中间环节,指出从质料到形式,从潜能到现实是一种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运动。

  第三,体现了联系和相对性思想。亚里士多德严格区分了范畴之间的界限,同时也强调了各种范畴之间的联系。他在《关系》这一范畴中,十分明确地表达了关于范畴联系和相对性的思想。认为有些范畴只有从相互联系中才能理解和把握,只有从与其他方面相比较才有意义。例如大与小、多与少,只有相比较,才有所谓大小多少之别,它们只有相对的意义,只就一方面来说,不存在大还是小、多还是少。与比它小的东西相比、相联系,它是大;如与比它大的东西相比、相联系,它就是小。

  他常运用的质料和形式也是如此。两者既对立又相互依存。质料不能离开形式而存在,正如形式不能离开质料一样,因为质料是形式的基础,形式不只是指事物的形状、长短、宽窄、高低等,而是指一切事物的“性质”。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任何绝对化的看法都是不对的,一切要以具体情况而定,一个人在坐着的时候,说“他坐着”就对了,当他站起来后,你还说“他坐着”就错了。这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不仅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而且包含了真理是具体的思想。对二千多年前的思想家来说,独创出这样充满辩证法的思想,确实难能可贵。

  第四,体现了相反者可以转化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的突出标志就是存在相反者(即对立),而相反者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大变小,小变大,好坏互变,善恶互移,他反复讲的质料形式亦然。质料是潜在的东西,由于形式的推动和吸引,这种潜在的东西可以转变为现实的东西。世界上的一切现实的事物都是从质料向形式转化而形成的。当然,亚里士多德在范畴学说中表现出来的辩证法思想,有的较为明显,有的还只是萌芽,有的处于动摇之中,而最后,辩证法越来越少,在主要问题上,又离开了辩证法。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