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亚里士多德 | 上页 下页 |
一八 |
|
这些问题和设想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科学上所说的“问题”和设想,是以往实践和认识所没有解决的东西,属于未知领域,它决不是靠单纯的冥思苦想就能提出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进一步发展中产生、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捕捉到的。因此,问题和设想表现着人类认识已达到的高度,又表现着人类实践和认识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是知与不知的联接点;问题和设想反映着人们向未知领域探索和前进的广度和深度。可见,问题和设想不只是简单的几个字,不只是一个问号或想法,它反映了科学家的理论基础和已达到的科研高度,体现了科学家对科学前沿掌握的程度,对社会需求了解、认识的深度。显然,非一般人所能为。问题的解决,需要人才,需要条件,有些问题是在适遇其人、适逢其时才得以解决。总之,更多的问题是在提出后经几代人才解决,其间不知耗费了多少人的心血和精力!证明和证伪都非易事。 2.学术成就评价 亚里士多德在每一个领域都不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他的研究详尽、细致、深入,而且富于创造性。以生物学为例,可见一斑。亚里士多德作为科学专家的声誉主要是由他的动物学和生物学著作被确认的。他对动物的研究奠定了生物科学的基础,他第一次做了生物分类,把自然界分成高低不等的等级,解剖了50多种动物和人的胚胎,还观察到隔代遗传的现象,在他的著作中提到500多种动物。近代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曾说过,居维叶和林耐各有成就,对于他好像是两位神明,但这二人比起亚里士多德来,只不过是小学生而已。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研究成果直到他死后2000多年才被取代,这种科学成就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亚里士多德苦心研究的成果写成了《动物志》和《解剖》两部著作。 《解剖》一书失传,《动物志》流传至今。《动物志》详细地讨论了动物的内在和外在部分;动物所由构成的不同成分——血液、骨骼、头毛、各种繁殖方式、饮食、习性、特征等;研究了野牛、绵羊、山羊、鹿、猪、狮子、鬣狗、象、骆驼、老鼠、骡子;描述了燕子、鸽子、鹌鹑、啄木鸟、鹰、乌鸦、画眉、布谷鸟、乌龟、蜥蜴、鳄鱼、毒蛇、海豚、鲸鱼及许多种类的昆虫。而关于海生动物(鱼)、甲壳动物、头足纲动物、有介壳的根足虫类的资料尤其丰富。而且,从人到乳酪中的蛆,从欧洲的野牛到地中海的牡蛎,都研究到了。总之,希腊人所知道的每一种动物都被注意到了,大多数种类都给予了详细的描述。对于某些种类,亚里士多德说明的细致、恰当、精确,简直令人吃惊。在研究中,他意识到他所说的一些内容是人们见过的、熟悉的,所以倍加认真、确切,完全是一种专业化的讨论。他还对某些动物作了比较,对内部器官作了细致的描绘,表明他是认真地做过动物解剖。说《动物志》是一部天才著作,是一座不懈勤奋的丰碑,实不为过。但这不是说他的研究白璧无瑕,结论都正确,只是说精辟的见解远远超过谬误。对不足,批评可以,指责大可不必。不要说古代,就是现代,谁又能保证著作百分之百正确?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方法总在改进,真理不能穷尽,所以一部著作中有错误,是在所难免,不能苛求。 以上仅是亚里士多德富于创造性研究的一例。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能看到他科学研究的严肃认真。他的确是把求知看作是人的本性,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望①。 ①此例见(英)乔纳逊·伯内斯:《亚里士多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27页。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科学成就,完全是他把求知看作人的本性所致,是他艰苦研究的结果,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治学方法也有直接关系。 亚里士多德研究的特点,在于细致地探讨所考察的各种问题的历史,尽可能详尽地揭示在研究这些问题时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并且为了进行比较和概括而引用大量的事实材料。正因为他注重实际,尽一切办法收集第一手资料,所以尽管他的学说中有不少思想、观点已被新的科学所否定、代替,或成为历史的陈迹,但他探索自然、社会的方法和角度,他所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有价值的,他的研究方法对今人是有借鉴意义的。 具体地说,他采取了向实践学,向历史(前人成果)学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科学研究专家,他把大量时间奉献给了开创性的、第一手的研究工作。他记录了自己的观察并亲自动手进行解剖。但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而要做的事情很多,既不能事事自己动手,又不能不休息地工作,他同一切研究者一样,要借用他人的力量,找助手,用前人的资料。他的学生们为他收集了不少资料,很多成果由师生合作而成。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利用了更多人的劳动成果,向社会广泛收集资料。前文说亚历山大为他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命令人们为他提供资料。有人对这种传说表示怀疑,认为亚历山大不一定这么做过。传说是否可信,我们不必去考证。 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那么多的资料、标本不会完全是他自己和学生收集来的,前人的记载也不会那么多,所以不是亚历山大命人提供,也是有人帮助提供。史载,亚里士多德注重实际,亲自动手解剖,亲自去向养蜂人、渔夫、猎人、牧人、农民和动物饲养人去请教,是这些人帮了他的忙。养蜂人对蜜蜂了如指掌,如蜂群飞舞,姿态多种,路径不同,时快时慢,看上去很有趣,但一般人并不知其中的奥妙,而养蜂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知道这是蜜蜂社会的一种“通讯”,这一系列的不同,是侦察蜂在向蜂群报告蜜源的远近、方向、质量等信息。渔夫能见到没出过海的人永远见不到的东西。亚里士多德从这些人那里获得了许多书本上没有、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和资料。对调查来的资料,他不是照抄照录,他认为实际操作人说的话也不一定都符合科学,亲眼所见也不见得都那么准确无误。亚里士多德对一切材料都要重新分析、研究、证实,然后利用。 关于亲眼所见也不一定完全确切,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体会。这里不妨用两则小故事来说明。 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走到陈国与蔡国交界处,人烟稀少,炊烟不见,几天没见到粮食了。一天,得意门生颜回从过路人那里讨到一点米,立即架火煮饭。孔子在一旁看书,忽然看到颜回伸手到锅里抓了一把吃掉。孔子装作没看见,但很生气,心想,平时很有教养的颜回竟也背着自己搞小动作,很是不舒服。饭好了,颜回请老师吃饭。孔子眉头一皱,朝天一拜说:“刚才我梦见亡逝了的父亲,他要我们把最干净的饭送给他。”颜回明白了老师的意思,说:“刚才有灰尘掉进锅里,把饭弄脏了一点,这口饭丢了可惜,给老师吃又不好,我就自己抓起来吃了。”孔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方才错怪了颜回。后来,孔子执鞭从教,有弟子三千。弟子们常有不睦,请老师给以评判,孔子叹息道:“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也有靠不住的时候;我依靠判断,但判断也常有误。你们要记住,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孔子的反省,对我们很有启发,对亲眼所见也要分析。亲眼所见,比道听途说自然要好,然而,不能认为亲眼所见就一定靠得住。孔子确实亲眼见到颜回抓饭吃,这不是虚构。可是仅靠这一点就认为颜回背后搞鬼,那就太武断了。可贵的是,孔子了解了真相后,没坚持己见,并在以后不断反省自己,这很可贵。是的,亲眼所见,加上科学分析,才能更准确。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