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西蒙·波娃 | 上页 下页
四六


  在弥补了由舍恩曼犯下的各种大错,包括他对瑞典首相的攻击,并且克服了各种内部的敌意后,在瑞典电视台摄像机耀眼的灯光下,听证会在人民大厦的礼堂开始了。法官们被提请考虑两个问题:1.美国是否触犯了国际法,实施了侵略行为?2、美国是否对纯粹的民用目标进行了轰炸?如果是的话,达到了什么程度?

  在瑞典新闻界和公众越来越大的敌意中,法庭听取了潘万巴和其他北越人以及越共代表的证词。5月10日午夜三点,法庭作出了美国在上述两点上都有罪的裁决,并商定在秋天举行的最后一次开庭时再相聚。是年11月,西蒙·波娃与萨特赴哥本哈根参加罗素法庭第二次会议,谴责美国于万里之外侵略越南,搞种族灭绝 的罪行。

  3. 读者认为就生活在《好形象》描写的世界里

  从1966年到1970年,西蒙·波娃始终坚持写作。

  1966年11月,出版了小说《好形象》;

  1967年11月,出版了《被毁的女人》,并附有妹妹普佩特作的版画插页,这是姐妹俩首次在事业上的合作;

  1968年1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被毁的女人》;

  1969年1月,出版了《老年》。

  在小说《好形象》里,西蒙·波娃通过一位已婚的年轻女性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这个女子和周围的人们相处十分和谐,但又有充分的理由感到在自己的环境中过得不自在。她是一个10岁女孩的母亲,她又有一个留恋过去的父亲,这种双重的归顺正是她那不归顺感的由来。因为她的父亲,她对成功和金钱抱怀疑态度;而她10岁的女儿提出的问题又使她认真地反省自己,但她找不到答案,尽管她想冲破黑暗,但一切努力都徒劳无功。

  与以前的几部小说不同的是,以前的几部小说中的人物的观点都十分清晰,而在这本书中则是让沉默者说话,在作者不出面的情况下,透过女主人公那蒙昧的黑暗空间,将这个窒息她的世界的丑恶面目予以淋漓尽致的暴露。

  书出版后,十分畅销,12周内大约售出了12万册。许多批评家、读者都说他们喜欢这本书,特别是年轻人,他们认为小说写的正是他们的故事,他们就生活在书中描写的世界里,他们也像书中女主人公洛朗丝一样落在一个圈套之中,感到被囚禁着。还有人祝贺她在文体和技巧上有所创新。当然,也不乏各式各样的批 评。

  关于洛朗丝的父亲,那个利用自己的文化维护和确保道德方面的安逸而置真相于不顾的冒牌哲学家,人们有不少误解。不少人以为作者西蒙·波娃欣赏他的生活方式,赞同他的思想,从而指责她留恋不再拥有的过去,这显然不符合事实。洛朗丝一开始对父亲盲目崇拜着,但通过一趟希腊之行,她渐渐发现了她父亲并不像他自称的那样不受金钱和成功的影响,而且在放弃原则时也并不缩手缩脚。洛朗丝的幻灭不是以言辞而是以身体表现的:她患了极度厌食症。人们怎么可以认为作者认同了那位老自私鬼的胡言乱语呢?

  《被毁的女人》的创作冲动则是来源于几位40岁女人寄来的心腹之言。她们的丈夫都离开了她们另寻新欢,尽管具体的性格和环境各异,但她们的故事中有着十分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妇女甚至连自己出了什么问题都不明白,她们认为自己丈夫的行为矛盾而反常,情敌则不值得丈夫去爱。她们的世界正在崩溃,她们最终连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了。

  西蒙·波娃选择了一位陷入感情危机的可爱女性作为女主人公,她叫莫尼克,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但又无法对丈夫的事业产生兴趣。丈夫的知识修养远胜于她,而且早就不再爱她。他深深迷恋着一位比莫尼克开朗、活泼,对他更体贴的高级女律师。渐渐地,他与莫尼克分道扬镳了。故事本身并不具有特别的新奇之处。西蒙·波娃选择的叙述方式却使这部作品扑朔迷离。她让莫尼克用记日记的方式表现她是如何躲避真相的,从日记这一页到那一页,她不停地掩饰、说谎、自欺欺人。她自己掘出了一口黑暗之井,然后深深地掉下去,以至于不再了解自己的真实形象。于是,这比《好形象》的写作难度自然更大一些。

  在《被毁的女人》问世的同时,还发表了另外两个短篇小说:《独白》和《责任年龄》。这三篇作品有两个主题:孤独与失败。这三部作品结集出版后,公众购买的踊跃程度不亚于《好形象》。不少作家、学生和教师祝贺她再次有所创新。但总体而言,该书比过去的作品更不被理解,大多数批评家对她大加挞伐。

  在一次由法国电台转播的公开辩论会上,皮埃尔-亨利·西蒙挖苦她自从写了《安详的辞世》之后便不再写严肃文学了。另外有人在电台上攻击说:“自从那次在雷恩路瞥见西蒙·波娃以后,我老懊恼自己写了那篇文章,她弓背而行,又老又瘦,人该有怜老之心嘛。顺便说一句,加利马尔就因为这才继续出版她的书的。”不久以后,还是他,与同伴会意地眨着眼,说着前后矛盾的挖苦话:“她的小说很畅销呀——是啊,她就能写畅销书!”他们中许多人惋惜这本书不能与《一代名流》和《第二性》相比,然而,他们也许得了健忘症:正是这些人当初攻讦《一代名流》,也把《第二性》贬得不名一文。

  由于评论界的恶意中伤,一些读者对这本书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有的说:“她熬到60岁才发现普通家庭妇女习以为常的东西。”还有一类正为妇女事业奋斗的女子,为小说没把妇女写得富有战斗精神而失望。她妹妹曾在电视上接受记者关于她画展的专访。记者问她:

  “这本书可以说是你姐姐写得最平庸的一本,你为啥要为它作插图呢?”

  她激烈地为之进行了辩护,还补充说:“有两种人喜欢这本书。一种人头脑简单,只是为莫尼克的悲剧所打动;另一种是知识分子,他们能理解书的全部内涵。那些不喜欢的人都是半吊子文化人,这些人没有足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理解不了这本书。可他们偏偏又自命不凡,怎能没有偏见呢?”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