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泰戈尔 | 上页 下页
二三


  “——我用那一成不变和不加分析的想法塑造了一个印度,为了把我的信仰完整无缺地保存在那稳如磐石的堡垒里,我一直在跟周围的一切搏斗!今天我所创造的这座堡垒,转眼就像梦一般幻灭了,而我,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以后,却忽然发现自己站在一片广大的真实之中!印度的一切善恶,印度的一切悲欢,印度的一切智慧和愚昧,都毫厘不差地亲切地呈现在我心里。现在我真的有权利为她效劳了,因为真正的劳动园地已经展现在我的面前。……”

  思想上重获新生的戈拉,终于克服了偏见,成长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一心向往为民族革命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戈拉》这部小说也因为有力地证明了民族运动的出路,在当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可以说,《戈拉》这部小说是第一次以文学的形式比较全面地评价了激进派的功与过,给了印度广大人民,尤其是那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们以极大的启发。因为当时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千头万绪,面临许多矛盾,派别也有三种之多。如何才可以更冷静、更客观因而也更正确地处理好传统遗产,以及暴力与和平等问题,确实关系到当时那举国上下都参与的民族运动的生死存亡。

  第十七章 印度国歌的创作者

  痛苦和孤寂的深渊往往最终能给人以深刻的颖悟。在死亡的阴影过后,活着的人们才更能体会生命本身的美好与可贵,因此格外地热爱蓝天、大地,以及那无比广阔而又活跃的生活。

  内心的孤独和痛苦,反而使泰戈尔这段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心爱的创作活动之中去,并在戏剧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1908年至1911年间,在他笔下先后诞生了一系列的戏剧佳作——《秋节》《赎罪》《暗室之王》《邮局》和《顽固堡垒》。

  1907年痛失爱子之后,泰戈尔在和平之乡桑地尼克坦里的那些孩子们身上似乎又找到了父子之间的快乐与深情。孩子们的童稚纯真的欢愉感染着他那颗诗人的心,给他以欢乐和力量,使得他的心灵创伤渐渐地平复。1908年他为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写作了剧本《秋节》。这部作品完全是对生活欢乐的颂歌,表达出生命的单纯质朴与相聚的喜悦。

  而第二年问世的《赎罪》则拥有一番迥然不同的风采,其间充满着利害冲突与矛盾斗争。《赎罪》是根据泰戈尔最早创作的长篇小说《年轻公主的市场》改编而成的。剧中新增的一个角色,很明显是以圣雄甘地为创作原型的。最感人的是此剧的最后一幕,剧中人解释象征圣雄的那个人之所以退出斗争,绝非对斗争的背弃,而是因为运动的现实背离了他非暴力、不抵抗的初衷。我们也可以将这个剧本理解为剧作家对那些非难他退出运动洪流的人的回答。

  1911年,泰戈尔写下了他所有戏剧中最富象征意义,也最具哲理意味的一部——《暗室之王》。而且还应当说,这部剧作也反映了泰戈尔本人在生活中最强烈的一种人生体验,即对那种神的追寻与合一的独特感受。

  剧中的国王象征着无限境界里的神灵,而王后则代表向往无限之境的有限中的灵魂。至于王后对国王态度的转变,则蕴含着人们对神灵由不理解到理解的精神历程。

  国王生活在一间暗室里,作为神他是无形的,于是别的人虽然可以和他交谈,却不能目睹到他的容颜。暗室之王的面容绝不能以凡俗社会中的美丑标准加以衡量,他是“超于一切的比较之外的”。他坚毅、热情,像一个丈夫般地追求着王后所代表的人类灵魂。然而他又是冷酷的,他不肯走近人们,而是等待人们前来寻找他。

  当王后在无灯的卧室里等待着与暗室之王相会时,作为一个凡间的女人,她热烈地渴望着不仅在茫茫的黑暗中,而且在光明之中见到国王的真实面容。最后国王答应现身,他对王后说:“在月圆节期间来找我吧。”

  王后在期盼着自己的夙愿得以实现的那一个伟大时刻。然而人类灵魂的净化注定要经历差错与苦难,王后也正是在被这对未知无限世界的强烈向往折磨得坐立不安时,铸成了一个悲剧性的错误:她真假不辨,由于虚荣和高傲,她错把那“像乳油一般地柔软,与樱花一般的娇弱,如蝴蝶一般的美丽”的假王当做真王了,并把自己的花环交给了他,甚至毫不醒悟地离开了暗室,从而给国家引来了灾难和战争。

  当王后最后醒悟时,她的经历使她懂得,她不应被动地等待国王寻找自己,而应主动地去追寻国王,她不应是国王的王后,而应是他谦逊的奴婢。惟有如此,她才能达到与国王所代表的无限境界的相互合一。

  所以,她最后对国王说出了这样的告白:

  “您的爱生活在我里面——您在这爱里反映了出来,您在我里面看到您面容的反映:这个东西不是我的,它却是您的,呵,主人!”

  《暗室之王》涉及到了有限灵魂与无限境界之间的关系,透过王后的经历,泰戈尔所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思想——作为人类,为了最终达到与神结合的无限境界,就必须做到谦卑与服从,必须去主动地追寻,而且应当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1911年,泰戈尔又一鼓作气地创作了两个剧本——《邮局》和《顽固堡垒》。虽然两剧的中心人物都是儿童,但它们彼此之间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邮局》是泰戈尔所有戏剧中最受欢迎的作品,曾经被成功地译介到许多欧洲国家,可以称得上是他最优秀的剧本之一。

  小孩子阿马尔是这部剧作的主角。他生了病,可无知的养109父却听信了村里庸医的话,认为外面的风、潮气和秋天的太阳对这个病孩有害,于是便将他关在一间小屋里。苦闷而又孤独的阿马尔,只得倚着小屋的小窗子望着那外面的天地,那里挤奶人、更夫来来往往地忙碌着,孩子们快乐地嬉戏着,阿马尔和更夫、挤奶人、老爷爷和卖花小女孩苏塔交谈着,在他们单调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浪漫的诗意。他羡慕无拘无束的生活,并以他纯真的欢乐感染着周围的人们。

  然而有一天,更夫告诉他,从阿马尔的窗即可望得见的那栋白色的新楼房是邮局,说不定邮局的人哪天会来看他,并交给他一封国王写给他的信。从此以后,阿马尔便不再幻想偷跑出家门去四处游玩,而是日夜盼望着邮递员带着国王写的信来找他。病体沉重的阿马尔虽然无法走到窗前,但仍在病床上期待邮递员的到来。

  一位善良的老人安慰阿马尔,信大约已在路上了,小阿马尔希望自己养好病,下床去迎接邮递员,但是可怜的小男孩没有等到这一天就进入了长眠之乡。这时他的好朋友、卖花的小女孩苏塔来看他,以为他是睡着了,于是便告诉医生,等阿马尔醒来之后把自己的一句悄悄话转告给他,好心的女孩这样说:“告诉他,苏塔没有忘记他。”

  对于《邮局》这部剧作的深层寓意,人们曾作出了多种推测,有人以为泰戈尔是借它传达了人在精神上对自由的渴望。而且,幼年时泰戈尔那深受禁锢的体验在阿马尔身上也有着清晰的影子。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