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托尔斯泰 | 上页 下页
三四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时表现出来的虚心求教、认真对待批评的态度,我们在他以往的写作中是未曾见过的。在创作过程中以及在作品发表之后,他都不断写信征求意见。例如1866年5月10—20日他给费特的信里就说过:“我很重视您的意见,但是正如我跟您说过的那样,我投入了那么多劳动、时间和如痴似狂的创作激情(这一点您是知道的),我那么爱自己的这部作品,尤其是爱我现在写的后边的即关于1812年的那部分,因此我不怕批评,即使我所敬重的人的批评,我也不怕;我愿意听取批评。例如屠格涅夫说不能用十页篇幅写N.N.如何放一只手,他的意见对我很有帮助。我想今后一定能避免这种过失。”

  1868年4月10日,《俄国残废军人报》刊登了拉奇诺夫的题为《谈托尔斯泰伯爵的新小说》的文章,对《战争与和平》第四部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对托尔斯泰的军事历史观点提出了异议,指出了某些历史时间和战役描写不准确的地方。拉奇诺夫的这篇文章是用姓名的缩写字母署名的。一般这种署名是不引人注意的,可是托尔斯泰第二天就给该报编者写信,向作者致谢,并请作者把真实姓名告诉他,允许给他写信讨教。托尔斯泰在这封信里坦率承认:“如果我写作时能听到他的建议,我会避免许多错误的。”

  1869年12月,第六部出版了。第二版也几乎同时印出来了。

  《战争与和平》出版后,得到了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托尔斯泰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能非常自觉地克服骄傲自满情绪。他1871年9月13日写信给斯特拉霍夫说:“您那么赞扬我真多余。第一,我将在您面前装腔作势,不自然,力求保持我在您心目中的样子(如果两年前,尤其如此);第二,赞扬对我有害(我太愿意相信这些赞扬的公正性了),我费了很大力气才根绝了我的书(指《战争与和平》——引者)的成功所造成的坏毛病。”这不是客套。1873年,修订《战争与和平》时,他把自己修订过的稿子送去请斯特拉霍夫审订和修改。他为此多次给斯特拉霍夫写信,1873年6月22日的信写得尤其恳切:“兹寄上修改完的《战争与和平》样本,不知修改得是否好,但确实涂划得又脏又破,我求您给以审订,不要光说,要用实际行动帮助我,这就是说,请您审读我修改的地方,并说出自己的意见:哪里好,哪里不好(如果您认为哪里改得不好,我给您权利勾掉我的修改,并请把您认为不好的地方加以修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作家无论如何勤奋,如何谦虚,如何精益求精,假如没有生活积累,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搞文学创作的。托尔斯泰之所以能写出《战争与和平》来,是跟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他的女儿亚历山德拉说得好:“谁知道,如果托尔斯泰本人没有作过战,他能否描写战争?如果他本人不曾在牌桌上输掉大笔钱财,他能否描写赌徒的心理?如果说他本人不属于上流社会,他能否了解这个阶层的心理?他的主人公的骑士荣誉感、豪迈、勇敢、狂饮,如果他本人没有这些特色,他怎么能理解?如果他本人不热衷于打猎,他又怎么能了解猎人的狂热和冲动?”我们从《战争与和平》里,不难看出他的经历、他所接触的人、他所听到的故事在他的创作里留下的影子。大概可以这么说:没有托尔斯泰的出身、家庭、经历、亲友,就不会产生《战争与和平》这样的作品。

  以上讲的是托尔斯泰本人的素质在创作《战争与和平》中的作用。

  可是假如没有适宜的外部环境,他的素质再好,恐怕也难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我们讲的外部环境,首先指的是他的家庭、他的亲朋好友尤其是他的妻子的大力支持。他的妻子索菲娅不仅把家务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使他可以安心写作,而且在为孩子们操心、喂饭、领着孩子们散步以及忙家务的间隙,有时在夜里,坐在古老的、带小柜的红木小桌边替他抄稿。她每天都把托尔斯泰写好的字迹潦草的手稿誊写清楚。第二天托尔斯泰进入书房时,誊得整整齐齐的手稿已摆在托尔斯泰的书桌上了。当然这些誊清的稿子往往又会被托尔斯泰改得面目全非,于是托尔斯泰夫人就重抄。每页稿子究竟抄了多少遍,自然无法统计,但全书抄了将近七遍,只有极少部分是雇人抄写的,这一点是有据可查的。

  第十九章 编写《识字课本》

  写完《战争与和平》后,托尔斯泰感到十分疲倦。他常常跟孩子们一起骑马、游泳、滑冰。

  他想写东西,但写不出来。他曾试图构思一部取材于彼得大帝时代的长篇小说。他以其特有的认真态度着手研究彼得大帝时代的材料。但始终未能写下去。

  写不出东西来,他十分苦恼。他的夫人回忆说,托尔斯泰对她说,“他的无所事事不仅使他在我面前,而且也在人们面前,在所有人面前感到羞愧。”

  于是他就如饥似渴地读书。读叔本华、康德的哲学著作,读莎士比亚、歌德、莫里哀、普希金、果戈理的文学作品。企图通过读书来补充精神食粮。

  于是他就学古希腊文。学得很认真。托尔斯泰1871年1月写信给费特说他“每夜在梦里讲古希腊文”。他的内弟斯捷潘在回忆录里说:“我知道得很清楚,他在三个月里学会了古希腊文,并通读了希罗多德①的作品,而在这以前他对古希腊文是一窍不通的。那时他在莫斯科待了一阵子,曾经去拜访过卡特科夫高等政法学校的希腊文教授——已故的列昂季耶夫,向他谈自己对希腊古典文学的印象。列昂季耶夫不相信这么快就能学好古代语言,就提议跟他一起读一本打开的书。在三个地方,他们对原文的理解产生了分歧。经过查证,教授只得承认托尔斯泰的理解是正确的。”

  ①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5)古希腊历史学家。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