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苏沃洛夫 | 上页 下页 |
三七 |
|
3.锋利的战剑 18世纪的波兰,是“一个建立在对农民进行掠夺和压迫之上的贵族共和国……”只有依靠民众拿起武器,才能在这个危急关头拯救国家,使之免遭外国的奴役。但是,那时在波兰,还没有一支足以领导人民群众实行革命的政治力量。起义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 当时,叶卡捷琳娜二世及其政府在波兰像在自己的世袭领地一样,公开发号施令。他们害怕自己的影响被削弱,便派兵进入波兰。然而,另一个侵略者——普鲁士对此无法容忍。1793年俄普双方达成重新瓜分波兰的协议:托伦和格丹斯克归普鲁士,基辅、沃伦和明斯克三省归俄罗斯帝国。 遭受第二次肢解屈辱的波兰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起义上。 1794年4月6日复活节前一礼拜,随着天主教堂的阵阵钟声,华沙起义开始了。疏忽大意的驻军司令被弄得措手不及,部队损失惨重。 这次起义在与波兰毗邻的地区也引起了骚乱。这些地区俄军中约有1.5万名波兰人,起义的消息传来,他们即决定设法返回自己的祖国。在这紧要关头,鲁缅采夫把全部赌注压在被誉为“锋利战剑”的苏沃洛夫身上了,命他为边境部队总司令。 苏沃洛夫运用他所惯用的手段——出其不意,很快就完成了这次艰难的行动。1794年5月26日,他率部出发,6月12日便在白采尔科维不费一枪一弹解除了波兰军队的武装。同时严密封锁了边境。 起初一帆风顺的波兰人开始遭到一次又一次失败。 攻克科布林之后,通往华沙的路上实际上只剩下了惟一的障碍,即已经变成一座堡垒的位于首都郊区的普拉加。在这里,守卫部队超过3万人,工事遍地,并配置有大口径火炮。苏沃洛夫等待着10月19日同战地司令官德费尔登会合,这时他的兵力已增至2.5万人,拥有86门大炮。他毫不含糊地认定:普拉加的进攻战决定着整个战争的结局。 10月24日早晨5点,一发信号弹腾空而起,在天空爆裂,随即数百颗小星从黑漆漆的天空洒落下来。各纵队出动了。携带篱笆、云梯和束柴的志愿者和作业人员跑步向前冲去。波军哨兵迎头向他们开火。俄军未予还击。此时,敌军要塞的炮垒闪起了射击的火光,附近地段被飞舞着的红色球形炮弹照得一片通明。普拉加的守军这才突然发现,大批的俄军士兵已经冲到自己跟前。枪声响成一片,各个工事的火炮一齐轰鸣,队伍中响起惊天动地的“乌拉”声。天渐渐亮了。强攻开始后数小时,整个普拉加即落入俄国人手中。 这一天,苏沃洛夫身患重病,勉强能挪动脚步。战斗结束后,他回到自己帐篷里躺在干草上休息。驻扎在附近的部队都悄然无声。士兵们甚至连说话都放低声音,惟恐惊扰了自己敬爱的司令官。他们说: “我们睡觉时他眼都不合。他这一辈子从没因睡觉耽误过一件事。” 就在这一天,上将给鲁缅采夫发去一份简短的报告:“最尊敬的伯爵阁下,乌拉!普拉加已在我手。” 10月25日,刚过半夜,两只插着白旗的小船离开华沙一侧的河岸,默默无言地送来谈判代表。这些使者穿着民族服装或波兰军服来见苏沃洛夫。俄军统帅看到他们走近时便霍地站了起来,解下自己的军刀,扔到一边,用波兰话喊道: “和平!和平!和平!” 苏沃洛夫给他们规定的华沙投降条件是宽厚的。他要求波兰人将武器和大炮运到城外,修复桥梁,并对他们的国王给予“应有的尊重”。 他以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名义许诺给投降者以自由,保证市民人身和财产安全。 4.荣获“元帅权杖” 10月29日早八点,鼓声大作,长笛、带饰穗双簧管、弯管角号和铜号齐奏。房顶、窗口及华沙河岸都挤满了人群。俄国步兵步伐矫健,精神抖擞地行进着。他们不戴假发,留着圆周型短发,穿着轻便服装——头戴饰有马鬃缨的头盔,上着短上衣,下穿肥大的灯笼裤。 苏沃洛夫戴着士兵头盔,穿着士兵军上衣,骑马走在亚速团的前头。河对岸桥头上,市政官员中的首席代表向他献上了放在天鹅绒垫子上的华沙城镀金银钥匙,还献了面包和盐,并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俄军统帅拿过钥匙,亲了一下,然后高高举起说: “感谢上帝,为这把钥匙我们付出了代价……”他转身看看普拉加的片片废墟眼泪夺眶而出。 翌日,上将去正式拜会波兰国王斯坦尼斯拉夫。 一向憎恶任何奢华装饰打扮的苏沃洛夫这次却一反常态,礼服盛装,佩带着一排排勋章,随从和卫队人数众多,他力图以此表示他对斯坦尼斯拉夫·奥古斯特国王的敬重。 先做过革命的俘虏,现又成了俄国女皇俘虏的波兰国王在皇宫台阶上迎接他。俄军总司令的宽宏大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会谈中,斯坦尼斯拉夫请求苏沃洛夫释放一名被俘的军官——国王先前的少年侍卫。 “如果您希望的话,我给您放回一百名军官。”上将答道。他想了一下,又补充说:“放二百、三百、四百人,这样吧,放五百人!”他笑着加了一句。他的诺言,当天就兑现了。 苏沃洛夫作战是毫不留情的,但对待已被战胜的对手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态度:宽宏大量,富有人道主义精神。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