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萨特 | 上页 下页
三〇


  多数谈论存在主义哲学的人不知道萨特的哲学来自于克尔凯郭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这三位哲学家的读者群远没有像萨特的那样广泛,这是因为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能像萨特这样集文学家与哲学家于一身。一般人接受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不是通过他的哲学著作中那些抽象的论述,而是通过他的戏剧或小说中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体现。同时,其哲学思想也为小说和戏剧增加了分量。在萨特的一生中,哲学与文学写作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萨特认为:“一个作家必须是一个哲学家,自从我认识到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成了对作家的根本要求。”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他只把哲学看作是为文学创作服务的工具和方法,而每当在哲学思考中有重要发现时,他更乐于先用一本小说或戏剧来表达。

  《存在与虚无》的四分之一的篇幅被“其他人”的概念所占有。完成此书后,萨特仍然在思考着“与他人的具体关系”这一哲学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他在几天内写成了一个剧本《其他人》,后来此剧改名为《禁闭》。《禁闭》的形式十分独特:这是一部由三个演员一直在台上表演的独幕剧。这种形式的采纳是出于一个偶然的原因:此时,“三重奏”中的奥尔加已经和里昂的一个实业家马克·巴尔贝扎结婚。后者提议萨特为他的妻子和小姨子写一个戏,而他愿意承担上演的全部费用。因为将有三位朋友参加演出,萨特希望对他们一视同仁,不要让任何人产生老被留在后台的感觉,这样《禁闭》的形式就确定了:三个人谁也不用下台。《禁闭》是一部典型的哲理剧,场景设在地狱,三个人物分别是:懦夫加尔森,同性恋者依奈,杀婴犯埃斯特尔。加尔森爱依奈,依奈爱埃斯特尔,埃斯特尔爱加尔森,三个死人在地狱里相互爱慕追逐而又勾心斗角,循环往复,没完没了,直至萨特的那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

  《禁闭》在老哥伦比亚剧院的公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萨特的深刻用意有正确的理解,他们倾向于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从而给萨特扣上了悲观主义的帽子。萨特对此十分遗憾,特地在报上发表文章专门对这句台词作了解释:

  “人们以为我想说的意思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是坏透了的,而且这永远是难以沟通的关系。然而这根本不是我的本意。我要说的是,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被败坏了,那么他人只能够是地狱……对于我们认识自己来说,他人是我们身上最为重要的因素……”

  事实上,如同萨特的其他剧本一样,《禁闭》的命意是积极的。剧中的死人是有所象征的,萨特希望借此使人们懂得:许多人被禁锢在一系列陈规、强制中不能自拔,然而他们却没有设法去加以改变,而是把它们当作理所当然而加以忍受,这些人无疑是活死人。《禁闭》正是用荒谬的构思把人与人之间被扭曲的关系放在放大镜底下,使人看出其中的腐朽性和罪恶性。和《存在与虚无》一脉相承,《禁闭》再次揭示了自由的重要性:通过行动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为之痛苦的环境、成见、与他人的关系,不论我们处于何种如地狱般的可怕境地,我们都有自由去打碎它。

  《禁闭》再次表现了萨特无与伦比的戏剧天才。1947年,它在美国获得了最佳外国戏剧的称号,而数不清的国家剧院隆重上演该剧,全世界人都在重复着“他人就是地狱”这一名言,不论他们作何理解。今天,《禁闭》已经成为世界经典剧目。每一次雷鸣般的掌声都表明:萨特的哲学主旋律——其他人、禁锢与自由又一次在无数人心中奏响。

  第十九章 声名鹊起

  1944年,是法国人民成为亡国奴的第四年。漫漫长夜总有尽头,人们在等待着,等待着。时局越来越对盟军有利,德军已成了强弩之末。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终于打响了!巴黎人民与盟军并肩作战,为解放祖国不遗余力地奉献着自己。

  受秘密报纸《战斗报》的邀请,萨特和波伏娃专门负责巴黎解放的报道工作。他俩走街串巷,满腔热情地把所见所闻在第一时间报道给大家。大街上,人们砍倒树木、挖掘壕沟、修筑街垒,一个个斗志高昂、精神振奋。子弹不时地打在墙壁上噼啪作响。每当写出了一篇文章,萨特或者波伏娃便火速回到《战斗报》总部,把稿子交付主编,在那儿,荷枪实弹的抵抗运动成员守卫着大门。他俩撰写的一系列报道在当时的巴黎广为流传,使那些对胜利仍持怀疑态度的法国人看到了新的希望,而那些为自由而战的英勇战士们则由于知道有那么多志同道合者而备受鼓舞。巴黎不久将解放的喜悦荡漾在每一个饱受占领之苦的法国人心中。

  1945年迎来了和平的第一个春天。随着法西斯势力的灭亡,维希政府遭到了人们的彻底摒弃。未来的法国将采取何种政体呢?所有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模式。战后的法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们怀疑一切,再也无法用原有的价值体系对他们进行规范。不过,这种状况倒是为纷繁多元的思想观念打开了方便之门。如何能赋予世界以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呢?通过集中营时期的《巴里奥纳》和沦陷期间的《苍蝇》,萨特认识到了写作能起到非同小可的重要作用,写作应该成为一种激励自我的召唤、一种介入现实生活的手段,而不仅仅是制造出一个“神圣”的客体或是被降低为一种娱乐、一种消遣。在这样一个寻求认识自身、认识世界的时代,实在应该有一个渠道,能使人们的急躁、惊讶和赞同等情绪及时得到宣泄;还应该有一个园地通过对于文章的内容和倾向进行选择介绍,来影响同时代人,为他们指引时代的方向——创办一种杂志!这种想法一旦在萨特的头脑中生发出来,便迫不及待地要付诸实践。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