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莎士比亚 | 上页 下页


  他到达伦敦时,正值女王伊丽莎白(1558-1603)统治下的英国进入鼎盛期。

  此时,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已波及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是一场文化思想上的解放运动。前此,欧洲一直受封建专制的禁锢,史称黑暗的中世纪。教会与王权狼狈为奸,限制人们对物质生活和自由思想的追求,因此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手工业、商业的缓慢发展和积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城市居民中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为了提高生产力,他们必然要追求物质的快速发展,进而在政治上寻求更高的地位。在文化思想方面,新兴资产阶级坚持反对宗教神学的禁欲主义。一批文人学士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实际提出现实的要求。他们主张个性解放,以人为本而非以神为本,这就意味着要遵从理性、破除蒙昧主义,给个人以自由发展的机会。他们被称为“人文主义者”。

  英国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政治斗争方面。15世纪后半期,英国贵族之间进行了长达30年之久的“玫瑰战争”(1455-1485)。战争本是封建势力之间争权夺利引发的,其结果是损伤了他们的利益。国家统一成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都铎王室的亨利七世统一了全国,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中央王权强大到不可撼动。王室为了对付封建贵族的割据势力,就须与新兴的资产阶级联合,采取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不多时,英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政局安定的治世。

  与此相伴随的,戏剧事业也日益繁荣。在中世纪蒙昧时代,文学只是作为宗教的婢女,除了英雄史诗、宗教布道文外,戏剧是宗教宣传的一种主要形式。在莎士比亚幼年,戏剧舞台上还充斥着奇迹剧,搬演的是《圣经》里的故事。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找到了古希腊罗马的悲剧和喜剧佳作。此外,民族戏剧也在发展。这就是一种所谓的插剧,它是戏剧演出的间隙里串演的一种短剧,其中有杂耍,插科打诨,滑稽逗趣,一般也有一个故事情节。16世纪中叶,有人开始为插剧写剧本,虽然大多是对古典悲剧、喜剧的模仿,但向民族文学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到莎士比亚的青少年时代,演剧在英国被正式确认为合法的职业,剧团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剧院的建设也加快了。原来中世纪的奇迹剧和道德剧都是在教堂里演出,是纯粹的宣传工具。到了插剧兴起,演出地点就移到集市、广场或旅店前。不久插剧就转向较正规的悲剧或喜剧,有了以演戏为生的演员,这就需要专门的剧场。1576年,伦敦莱斯特伯爵剧团的台柱子演员詹姆斯·伯贝奇建立第一座公共剧场,名为“大剧场”。其后又建另一座叫“帷幕剧场”。

  到16世纪末,伦敦就有了20多家剧场了。

  剧场分为公共剧场和私人剧场两种。公共剧场的构造为:中央是池座,没有屋顶,周围是包厢,舞台伸入到池座中,演出时,观众基本上环绕着演员,大家离得很近。这种剧场主要面对广大群众,可容纳1500到3000人,价格便宜,但只能白天演出。

  私人剧场要讲究得多,有屋顶,有灯光照明,而其票价也就比公共剧场高好几倍。

  由于剧院和剧团增多,对剧本的需求也就大大增加。当时的剧院,剧目更换很频繁,很多戏因不受欢迎,只演一次就被取消,而最受欢迎的剧目重演的次数也不多。出于需要,涌现出大批剧作家。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在牛津大学或者剑桥大学读过书,有较好的古典文学修养,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他们在民间戏剧传统的基础上,加进古典与外国戏剧的养分,写出许多优秀作品。人们称他们是“大学才子派”。其中成绩较突出的有托马斯·基德(1554-1594)著有《西班牙悲剧》,约翰·李雷(1554-1606),代表作是《班贝老大娘》,罗伯特·格林(1558-1592),代表作为《僧人培根与僧人班歌》,克里斯多夫·马洛(1564-1593),著有《铁木耳大帝》、《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马尔岛的犹太人》等。莎士比亚到伦敦时,正当这些剧作家的作品风靡,他们,特别是马洛,对莎士比亚产生了很大影响。莎士比亚以他们为榜样开始尝试戏剧创作,不过他很快超过了他们,把英国戏剧推上了顶峰。

  莎士比亚初到伦敦,因为出身贫贱,又没有上过大学,找不到什么靠山,很难谋到什么像样的职位。

  靠一个叫理查·菲尔德的同乡介绍,他曾在剧院门口当过专职的马夫,侍侯看戏的贵人。后来当了一名雇佣演员。那时,一家剧团一般由三个等级的演员组成,上等为股东演员,扮演主角;二等为雇佣演员,扮演配角;还有几个童生扮演女角(因为女子不能登台演出)。莎士比亚一面演戏,一面也打杂。他善于观察、揣摩、工作很勤奋,在短短几年中学到很多东西。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