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撒切尔夫人 | 上页 下页
一五


  在1981年7月23日的内阁会议上,针对财政大臣杰弗里·豪将在下一财政年度进一步削减50亿英镑的公共开支的发言,引发了各大臣的纷纷反诘和责难。环境事务大臣迈克尔·赫塞尔廷(此人于9年后进一步向撒切尔夫人的权力再次发起挑战,并最终推动了“铁娘子”黯然下台)头一个奋起发难,指斥豪的方案把城市推向绝望的深渊,必将引发更多的骚乱,并将危及保守党的执政地位。掌玺大臣伊恩·吉尔摩则捡起前首相丘吉尔的名言:“不管你的战略有多么诱人,你也必须时刻关注它所带来的后果”来含沙射影地揶揄撒切尔夫人,提醒政府当务之急是制定好政治策略而不是经济方案。国防大臣弗朗西斯·皮姆认为失业大军是引发社会动荡的导火线,政府关心的不应只是遏制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

  农业大臣彼得·沃尔克主张回到老路上去:停止提高税收,用扩大政府投资的办法来解决就业问题。大法官黑尔沙姆勋爵干脆用30年代希特勒利用德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篡夺政权和美国胡佛总统紧缩政策导致共和党衰落30年的史例来危言耸听。贸易大臣约翰·诺特嘲讽财政部的方案“最多只能算是低能儿的杰作”。甚至连内政大臣威廉·怀特洛虽是撒切尔夫人的心腹,在这次内阁会议上也左右讨好,扮演墙头草的角色。经撒切尔夫人一手提拔为财政大臣杰弗里·豪的首席政务次官的约翰·贝弗恩也在这一严重关头改变了信仰,公开跳出来反对撒切尔夫人。就业大臣詹姆斯·普赖尔在会上与撒切尔首相就工会改革问题发生了正面冲突。

  这样一来,撒切尔首相几乎在会上成了孤家寡人,她发现自己并没有获得“六个以上男子”的支持。会上抨击的虽是财政大臣杰弗里·豪,而无情的子弹却一粒粒地打在了撒切尔首相的身上。可以说,在整个阁僚中坚定地站在财政大臣杰弗里·豪一边的,只有撒切尔思想的向导和挚友、工业大臣基思·约瑟夫和撒切尔夫人不久前提拔上来的利昂·布里顿两个人了。

  面对众叛亲离的尴尬局面,撒切尔夫人极为恼怒。她在极力为财政大臣辩护的同时,表示决心要把这一方案贯彻到底,誓不半途而废,功败垂成。内阁会议结束后,撒切尔夫人意识到必须继一月改组政府后,进一步搞好内阁的清洗。她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所以对我来说已经很清楚,如果我们的经济政策要继续下去,或者如果我还想继续当这个首相,我就必须对内阁来一次整体性的改组。”

  1981年9月的第二次改组内阁,撵走或贬黜了大部分敢于与撒切尔首相作对的阁僚,提拔或调动了一大批与她信仰一致的僚属。这次政治上的大扫除对撒切尔夫人来说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改组后第一次内阁会议结束,这位“铁娘子”志得意满地对她的顾问说道:“当主持一个多数人都站在你自己一边的内阁时,感觉是多不一样啊!”第二天的伦敦《泰晤士报》在评论这次改组时,指出改组打上了“首相本人的印迹和风格”,认为“她重新获取了政治优势并在她的政策中重申了她的信仰”。

  9月改组的胜利固然使撒切尔夫人勇气倍增,信心陡涨。但保守党内威特派对“撒切尔式的革命”的顽强抵制远远没有停止。同年10月,在布莱克普尔保守党年会上,威特派和改革派又展开了一次大较量。重炮轰击发自前保守党领袖爱德华·希思,他指责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使保守党陷入了近六七十年来最深刻的危机之中,“远比1938年慕尼黑事件和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严重”。

  改革派也毫不示弱,他们也一个个反唇相讥,财政大臣杰弗里·豪甚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他借用前首相希思在1970年保守党宣言中说过的话来予以反讥:“最近这些年,没有比无休无止的出尔反尔对不列颠损害更大的了。某项政策一旦确定,首相及其同僚就应有勇气坚持下去。”

  摊牌结果,威特派的“倒撒运动”虽然来势汹汹,咄咄逼人,但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撒切尔夫人最终有惊无险,再获全胜。

  总之,1981年是撒切尔夫人首相生涯中的关键一年。她经受住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巧妙地化险为夷,终于闯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4.顽强捍卫英国的利益

  撒切尔首相在大力推进国内的经济改革,一次次机智地度过危机,顽强地保住自己的权位的同时,还必须腾出不少的精力来处理瞬息万变、波谲云诡的国际事务,努力捍卫大英帝国的利益。

  外交领域对撒切尔夫人说来纯属陌路,但她以出色才智和强硬风格处理好了一系列国际事件,既保障了英国的利益,又赢得了个人的声誉。

  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之初,恰逢苏联军队侵略阿富汗。她不仅强烈谴责了苏联人的侵略行径,要求苏军立即撤回,而且对苏联采取了经济制裁措施。英国政府严正指出,苏联入侵阿富汗,意在“切断西方的石油供应”,“把阿富汗作为向中东和更远地区进行扩张的跳板”。此外,撒切尔政府还在伦敦主持召开了有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和加拿大6国副外长级的阿富汗局势紧急研讨会;约集了42个联合国成员国,要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开会,督促苏联立即从阿富汗撤军;而且同其他西方国家一道,对苏联实施“制裁”,停止英苏间高级往来和文化交流,决定不延长1975年签署的英苏低息贷款协议等。撒切尔政府还响应美国政府的倡议,对1980年在莫斯科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加以抵制。

  1980年年底,波兰发生了“团结工会”的罢工风潮,波兰政府发布戒严令,宣布实行军事管制。波兰的事态发展激起了西方的严重不安。作为西方世界的一个重要发言人,撒切尔首相谴责了波兰违反了“人权原则”,并指出其中有苏联的介入。这样,1980年开始的波兰危机加剧了由苏军入侵阿富汗所引发的东西方对抗。撒切尔夫人公开声明,一旦苏联军队进入波兰,西方国家就将采取“报复行动”。但是,撒切尔首相并没有与美国同一步调。当时,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一样都与苏联签订了双边天然气管道协定。按照这个协定,英国等西欧国家向苏联提供设备,苏联则利用这些设备铺设管道,从西伯利亚引来天然气供应西欧国家。

  这时一贯主张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的共和党人罗纳德·里根已接任美国总统。当时里根政府要求西欧国家中止履行协议,禁止西欧公司参与苏联天然气管道的铺设工程;接着又下令禁止使用美国专利技术的西欧公司参加这一工程。撒切尔夫人虽然与里根总统在反苏立场上遥相呼应,在推动整个西方对苏“冷战”攻势中保持深度默契,但她并不想撕毁对苏协议,以牺牲英国利益为代价。所以,撒切尔政府并没有在这一“制裁”问题上屈从美国政府的压力。她下令英国有关公司照常履行同苏联签订的合同。其实,如果英国一步一趋,完全遵照美国的意愿行事,英国将蒙受数十亿美元的巨额损失。一贯讲求功利的撒切尔首相决不唯“美”马首是瞻,甘冒这一风险的。

  一个阿富汗问题,另一个波兰局势引起的麻烦,加上欧洲中程导弹问题①使1979—1980年的欧洲形势大为紧张,英国和苏联的关系骤然降温,似乎又倒退到了50年代的冷战氛围。

  ①1979年底,撒切尔政府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其他成员国达成一项“双重协定”,规定苏联在1983年底如仍不与美国就中程导弹问题达成妥协,英国就将和西德、意大利、荷兰和比利时一起在本国国土上部署美国的潘兴Ⅱ式导弹和巡航导弹。这项协定旨在逼苏联政府就削减其部署在欧洲的SS—20中程导弹问题达成妥协。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