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释迦牟尼佛传 | 上页 下页
二〇


  观察完人道,接着悉达多又开始观察天道。他看到那些天子,身体非常清净,没有一丝尘垢。有的居住在须弥山顶,有的则居住在须弥山的四面,有的居住在虚空之中,然而心中常保持着欢悦之情,从没有不适意之事。而每天都有钧天广乐相伴娱乐,以致他们无法辨别昼夜。四方所贡献的各种有趣的物事,都无不绝妙。饮食衣服,只要一起念就自然到达他们面前。即使过着如此适意的生活,他们还是常为欲火所煎熬而变得劳神焦虑。而且又看见他们天福享尽之时,五种死相一一出现:一、头上的花便即枯萎;二、眼睛紧闭;三、身上的光芒顿时消失;四、腋下出汗如水;五、自然离开原来的座位。他们的眷属看见天子以上五种死相出现,心生眷慕,因此感受到绝大的苦痛以及懊恼之情。

  悉达多见到天子也有这样的情事出现,心下顿时生出巨大的慈悲之心,他如此思考道,“这些天子,他们本来前世做了一些好事,因此得到以上巨大的快乐。然而果报将尽,就会横生巨大的苦恼。生命终结之时,都要舍弃天身,有的甚至要堕落于最前三种恶道(地狱、畜生、饿鬼)之中。本来造作了好的德行,为了求取快乐的果报,而将此天福消耗殆尽;而今所得到的却是乐少苦多,这就像饥饿的人,吃各种有毒的食物,开始虽然感觉味美如鲜,但终究要酿成大患的。为什么有智慧的人要贪恋于中,并且乐此不疲呢?世间各色人等,见到寿命长时,便以为会永远有这么快乐;当他们见到人身也有变坏的时节时,心里就生出巨大的苦恼,于是就生出邪恶的看法,以为众生没有因果,因此之故而展转进入轮回三恶道的过程中,备受种种痛苦。”

  悉达多用天眼的力量观察了五道的情状,心下生出巨大的慈悲之心,他思考道,“三界(佛教术语,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总称)之中,没有一件事是快乐的。”这样思考直到中夜结束之时。

  进入三夜(三更)时分,悉达多进而观照众生的本性,“它们究竟是为了什么缘故而有衰老和死亡的呢?”悉达多马上就知道了衰老和死亡是以生作为根本的,如果离开了生,也就不会有衰老和死亡。而且这个生不是从天上而生的,也不是从自身而生的,它不是无缘无故而生,而是从因缘而生,因依于欲界、有色界、无色界三种有业(指决定来世所得果报的思想行为的总和)而生。

  悉达多又观察三种有业是从什么地方而生,他马上知道了三种有业是从四取(取,是追求执著之意;四取为四种追求,即一、欲取,对色、声、香、味、触等五妙境的追求;二、见取,对各种非佛教的世俗观点的追求;三、戒禁取,即执著于各种非佛教的戒律;四、我语取,即执著于我的偏见)而生;又观察四取从什么地方而生,马上知道四取是从爱欲而生;又观察爱欲从什么地方而生,马上知道了爱欲是从感受而生;又观察感受从什么地方而生,马上便知道是从接触而生;又观察接触从什么地方而生,马上便知道是从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境的总称)而生;又观察六入从什么地方而生,马上知道六入是从名色(名色,为身心的统称。受、想、行、识这四蕴为心法,称‘名’;色蕴为可视知的形象,为‘色’,主要指形体而言)而生;又观察名色从什么地方而生,马上就知道是从心识而生;又观察心识从什么地方而生,马上就知道是从行(一切精神现象及物质现象的生发以及变化活动,称作‘行’)而生;又观察行从什么地方而生,马上知道是从无明(愚痴为无明)而生。如果消灭了无明,行也就跟着消灭了;行消灭了,心识也就消灭了;心识消灭了,名色也就消灭了;名色消灭了,六入也就消灭了;六入消灭了,接触也就消灭了;接触消灭了,感受也就消灭了;感受消灭了,爱欲也就消灭了;爱欲消灭了,四取也就消灭了;四取消灭了,有业也就消灭了;有业消灭了,生也就消灭了;生消灭了,衰老和死亡,忧愁悲伤苦痛懊恼等等情绪也就都消灭了。

  像这样从逆、顺的次序观察十二种因缘,到第三夜分之时,就破灭了无明之境。光明之相出现之时,悉达多便获得了智慧之光,并且已经断绝烦恼之障,而成就了一切种智。

  定功现前,机缘成熟,就这样在悉达多三十岁(公元前533年)那一年二月八日半夜时分,忽然一颗明星出现在天际,清清朗朗,照耀天庭,悉达多触景会心,刹那之间豁然大悟。这时,本觉理与始觉智合为一觉,如如理如如智,理智不二,已经证到生死不灭,无罣无碍的涅槃境界,于是,悉达多由此而悟彻宇宙人生大道,跳出生死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立地成佛,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位,而成为天上天下三界独尊的天人之师。

  悉达多成道后,即号释迦牟尼佛。又因为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又称如来佛。四众弟子及世间诸王、臣民等尊称为世尊。

  6.成佛是怎么回事

  佛,是佛陀的略文。又作休屠、浮陀、浮图等,都只是Buddha不同的音译而已。从意译的角度,则佛为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两重意义:觉察烦恼,使之不为害于人,有如世间普通人觉知哪些东西为害而能趋避一般,所以名为觉察,这叫做一切智;觉知各种事物的原理,而能了了分明,就像睡梦之中觉醒一般,称作觉悟,这叫做一切种智。自己觉悟之后,又能使他人觉悟的,智慧圆满,功德无量,这才称作佛。

  悉达多断绝一切烦恼,悟道成佛之后,即自号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只是众多过去、现在、将来三世诸佛中的一位。在佛教的理论里,只要人能断除烦恼,悟彻心性本源,都能成为佛。因此说,佛不是释迦牟尼的专称,而是觉者或智者的普通名词。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以及之后,都动辄称过去佛如何如何,可见他并不要独霸这个佛的名称,而是悯念世上陷入种种苦痛中的人类,用如来的智慧劝诱他们,使之觉悟世间一切现象的无常,从而修习至高无上的佛道,以至脱离生死的苦海,抵达极乐世界的彼岸。

  为什么悉达多成道后称释迦牟尼佛呢?释迦,在汉语里意译作“能仁”,即能以仁爱的心来悯念人生,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心。因为佛能够给众生以安乐,能够济拔众生的痛苦,以大慈大悲之心去救度众生,这就是佛陀所具足的悲德。牟尼,意译为“寂默”,是指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以自己心中本来具有的智慧光明,回光返照自己的心源,断除烦恼,智慧圆满,这就是佛所具足的智德。佛具有能仁寂默、自利利他的智德与悲德,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做释迦牟尼佛。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有如此具足的智德与悲德,根据佛经的记载,是在无量数劫以前,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修行有巨大功德,因此在这一世得以彻悟心源,断除烦恼,成为觉者和智者。在这一世的悉达多太子是释迦牟尼佛的最后一身,从此之后他就成为了功德、智慧圆满的天人之间的导师了。

  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后,他观察到一切众生都具有智慧的种子,只是由于妄想、执著将这些种子的本来面目遮蔽住了,因此而堕入世间烦恼爱欲的旋涡之中,饱尝种种痛苦而不能自拔,所以不能成佛,抵达智慧的彼岸。释迦牟尼佛于是这样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这几句话,言简义丰,内容极为丰富,把佛所开悟的根本真理,和盘托出,一语道破。佛所开悟的道理,就是众生心与佛心,无二无别(即毫无分别),本来一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但这种道理比较幽深玄奥,所以不为一般人所理解。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