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释迦牟尼 | 上页 下页
一八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未来的佛陀悉达多在林中寻觅着光明,然而一无所获。他的心就像在这密林中闷热的黑夜,看不到有哪一颗星星在闪烁。他在阿利耶这里耐心地学习了很长时间,他对阿利耶的思想体系掌握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以至于追随阿利耶的苦行僧们都要求王子作他们的法师。但是王子不答应,因为在阿利耶的教义里他看不到结论,看不到解脱。

  他认为即使还有升天的欲念,也不能说完全消灭了欲念,世人还会被卷入那残灭自己的生死转轮中。

  于是,悉达多放弃了阿利耶的教义,闷闷不快地去找法师陀伽。陀伽是一个睿智孤寂的苦行僧。悉达多耐心地跟他学法,抱着一线希望——也许会在这里看到曙光。

  他又精通了陀伽的体系,并且提出了许多既无法解释,也无法解决的难题,难住了法师。他发现陀伽所提供的天国不是建立在无为法上,而是一种无常的虚幻的东西。这种教义也不是“道谛”,更不是亘古不变的“法”。

  经过长期耐心的冥想,他终于悟出了一个结论——任何人类的子孙都不可能解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谜对他们来说实在是高不可测,他们的翅膀在这碧蓝,可怖的高空只能扑腾,却无力升起。只有自己的思想才可能升到这样的高度,而现在却还不够。他心里想:“这里所有该学的东西我都学到了,这儿的牧草已经啃完。我得独身去苦行林,在那里,我要采取一种更加残酷的苦行术。因为也许这些人说得对,只有将躯体全部摧毁,才有可能解放灵魂。我现在还不敢肯定它,但我一定要寻遍所有途径去找我这个‘道’。”

  他终于来到苦行林镇。一看到这个地方,他就产生了喜悦的感觉。后来悉达多曾这样描写过苦行林:“那时,我自己想着,这个地方真是可爱,有趣。这里的森林广阔,还有一条纯净的河流。小小的水湾可供人们沐浴。这真是寻求解脱的人们居住的好地方。”

  就在林中的小河边上,悉达多敛心静息地终日冥索。他一天天把饭量减少,到后来,他只靠令人不可思议的一点点食物维持生命,如果他的躯体再单薄下去仍能关住灵魂的话,他甚至连这么一点点食物也要废止。此外他还控制自己的呼吸,尽管人们几乎看不出他还在呼吸。他静静地坐在那里,进入了人们所不能进入的境界。

  悉达多就这样一动不动地从早晨坐到晚上,他几乎象为他遮阴的那棵大树一样,和周围的大自然融化到了一起。森林里小动物都毫不畏惧地在他周围走来走去。动物带着它们的小崽依偎在他的脚边,鸟儿们栖在他的肩膀上召唤着自己的雏子,野孔雀在他的身边伸开色彩斑斓的羽扇,在这仁慈的菩萨、未来的佛陀周围,根本没有恐惧的感觉。

  不久,这位伟大、尊贵、身居苦行林的苦行者已经名闻遐迩,人们纷纷从城里跋涉到此,都想站在远外看看他冥思苦索的情景。当他们胆怯地透过树林的枝杈望去,见到他那瘦骨嶙峋仿若枯树般的躯体和他那平静、超然闪烁的目光时,个个都产生了一种惊奇与怜悯的感觉。他们只好蹑手蹑脚地离去,内心在不断地为他祝福;同时也恳求得到他的祷告和保佑。

  但是进入冥想中的悉达多已经超越了祷告、祈福的阶段,他对这些人的来来去去不闻不问。

  悉达多为了通过苦行达到解脱尘世的目的,他又给自己规定了严厉的斋戒,身体进一步羸弱,然而般若的强大力量却使悉达多的心里逐渐豁亮。

  他冥索的第一个问题是“无常”,周围的一切都证明了这个真理:任何事物都不能永驻,所有的东西都在变化,转瞬即逝。这种运动永无止境,一个新的东西产生了,立刻就会变成一种更新的东西。生命的画卷在悉达多的眼前展开,他细细地咀嚼着其中的教诲。“乐是梦,苦是谛,个人的生活是不幸。”只有超脱其上的不动感情的冥索才是心灵的解脱。这时,悉达多觉得心灵中有一个轮子在不停地转动,就在无限之境从他头顶上平静地穿过时,他感到一阵知觉的眩晕。因为那轮子仍在无情地运转着,一圈又一圈。

  悉达多就这样静坐了6年之久,他虽然已发现了“有为法”和“无常”,但“无为法”还是不能见到。

  这样他从一个未知的起源走到了一个毫无希望的终结。

  几年的挣扎,最终还是归于失败。悉达多已经精疲力竭了。

  现在他的精力已经消耗殆尽,生命就像挂在一个破损的蜘蛛网上,随时都可能坠入死亡的深渊。这种残酷的修行方法,使他的名声就像悬于夭幕的大钟,它发出的巨响已经传遍四方。如果说他已经获得了一些所追求的东西,那么这在他的眼里却算不得什么。

  因为在这漫长的6年中,他并没有如愿以偿。他所花费的力量,就像撞在岩石上的巨浪,溅起白花,散开,然后便消失了。痛苦的心在折磨着他,一天,在他冥思苦索后起身欲行时,浑身一阵发软,摔倒在地,躺在那里喘息着,全身的力量已经耗尽。他想:“死亡到来了,我终于失败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