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释迦牟尼 | 上页 下页
引言


  美国有位声名煊赫的大学者麦克·哈特,是当代著名应用物理学家、数学家、法学家兼天文学家。此公写过一部《人类百位名人排座次》,进入当代美国最畅销的书之列。作者在书中把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排名第四,置于耶稣基督之后,孔子之前。

  释迦牟尼,是2500年前的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古印度释迦族人,故又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并不是一般佛教徒幻想出来的救世主,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识破人生,而又无意改变世界的伟人。成佛前,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与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同时代人。成道后,人们称之为佛陀,略称为佛。佛陀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翻译成中国话就是“觉者”。

  依佛教的定义,佛是一个“正觉、等觉、无上觉”三觉圆满的人。即是说,佛不但自己对生苦已经大彻大悟,而且进一步帮助众生彻底觉悟。这种自觉和觉他的工作,这种一视同仁、平等待人的精神,其高尚的程度,是世间一切行为无可比拟的。佛教认为谁达到了这种境界,谁就是佛。他们主张,一切众生在直面认识人生上,都是平等的,都是有佛性的,也包括那些执迷不悟、行恶多端的人,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佛典指出:“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从这种意义上说,佛教不承认任何种族、等级、性别和观念的差别,劝人行善,普渡众生,学道不厌,诲人不倦。因而,人们颂扬释迦牟尼是第一个为了人类的平等而献身的圣者,尽管他无意改变和摧毁旧世界。

  这位先觉者一向认为,世俗人间的一切,从本质上说都是一个“苦”字,即所谓“生苦”。人自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就要忍受种种痛苦,备受磨难,造诸恶业。那么,是什么原因给人生造成这么多痛苦呢?

  造成这种恶果的根源,佛典概括为六点:其一是贪,即自私自利,过分追求,甚至损人利己,对于人间有限的乐境,一味地奋争不已,贪财如命,直至身败名裂;其二是嗔,即嗔恚怀恨,对违逆不顺之境,不能忍受,反生愤怒,或横起暴虐,或泄忿他人,无涵养性,是非颠倒,因果迷乱;其三是痴,即愚痴迷昧,智慧闭塞,事理不明,妄自贪求,求之不得,受人宰割;其四是慢,即骄傲狂妄,我漫贡高,不能与人和睦相处,人苦自亦苦;其五是疑,即不信真理,只信邪见,杜塞善门,滋事生非,造就恶业,不能自拔;其六是不正己,即思维不正,鄙陋偏差,一意孤行,自寻烦恼,坏诸善事,蔫死一途。

  这些意蕴深邃、饱含哲理的启迪,实在令人心灵震撼。佛学真是把人生的症结说到家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解脱人生的烦恼呢?佛陀主张“八正道”:其一是正见,即正确的真知灼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谛是苦,是空,是无常,明了人生的短促,保持纯洁善良,修慧断邪;其二是正思维,又称正欲,主张缜密思考,所谓三思而行;其三是正语,修口业,语言端正,纯洁有理。恶语伤人势必引来祸患,所谓祸从口出;其四是正业,即从事清静正当的行业,远离杀盗淫妄诸恶业;其五是正命,即保持圣洁的生命,不使生命污染不净,对佛教徒来说应保持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生活;其六是正精进,即离恶向善,勇猛精进,禁止一切恶行,进修一切善道;其七是正念,即不生邪欲;其八是正定,即一心专注,修习禅定,解脱自在。故佛教小乘中主张,摄心为戒,由戒生定,从定发慧。释迦牟尼认为,如果能实践“八正道”,不仅可以净化自己,而且能使众生都行正道。这样,必然会出现一个善良、安乐、和平、幸福的人类社会。

  概念上清晰,知觉上敏捷,感情上强烈,而说理又如此令人信服。难怪佛教千百万圣徒们经过二千多年时光的洪流,对释迦牟尼仍然潜心敬拜而念念不忘!任凭时代风雨一幕幕地变换,在走马灯似的历史面前永远无损其形象!

  一个人固然无力扭转乾坤,但是能够自我不以世俗为转移,凭一己的意志与邪恶抗衡,这难道不正是释迦牟尼的可贵之处吗?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