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契诃夫 | 上页 下页


  4.不问政治

  在塔甘罗格的这几年间,契诃夫有更多的时间阅读、思考,加强自身修养。节假日他一头钻进开放的市立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在那里他什么都看:

  比彻尔·斯托夫,叔本华,洪保德,雨果,塞万提斯,冈察洛夫,屠格涅夫,别林斯基。

  由于在塔甘罗格生活艰难,他常常产生出近乎悲观和自暴自弃的思想,而叔本华的哲学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为了消除萎靡不振的思想,他经常阅读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幽默报刊,如《蝉》《闹钟》等。有些尖刻讽刺的文章和故事使得他失声大笑,引起邻座读者的极大不满。

  在大量阅读的同时,他写了不少文学作品,那时主要是作为糊口谋生的手段。他把那些幽默故事、小品文寄到莫斯科他大哥那里,托他转给报刊杂志,但很少成功。后来又寄去几个小剧本,如滑稽剧《母鸡为什么咯咯叫》、讽刺喜剧《强中自有强中手》和悲剧《失去父亲的人》。后者是写盗马贼袭击火车、诱拐女孩的故事。亚历山大认为是瞎编出来的,尽管没有恶意,但是不可原谅,给他撕得粉碎。对喜剧他认为反映基本还好,“文体优美,构思巧妙,但对生活的观察缺乏深度,完全没有经验。也许将来他会成为一位优秀的作家,谁知道呢。”同时,契诃夫还关心教育自己的弟妹,要他们净化自己的灵魂,成为有教养的人。他在给米舍尔的信中写道:

  “正当我心情十分烦闷、倚门呆望的时候,收到了你的信,因此你可以想象这封信的意义太大了,它来得完全及时……只是有一点我很不喜欢:你为什么把自己称作‘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弟弟呢?’你应该在什么地方意识到你渺小呢?在上帝面前,在智慧、在美和自然界面前可能是渺小的,但不是在人面前。在人面前你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须知你不是什么骗子,是一个诚实的人呢。要尊重自身的诚实品质。一个诚实的人从来就不是渺小的人。

  不要把诚实和渺小混为一谈。”

  信中的这些话,既是对弟弟的开导之语,也反映出契诃夫对人的尊严的成熟见解。他自己从农奴制的影响下逐渐解放出来了,也渴望在小弟弟身上养成这种斗争精神。

  这期间道德和美的问题曾使契诃夫焦虑不安,他自觉地制定了自己做人的道德规范。契诃夫始终缺乏明显的直接的政治兴趣。在那个已经失去特殊经济意义、显得很萧条、被小市民包围着的城市里,他缺乏跟同龄人的广泛联系,这无助于商店业主家庭出身的青年发展政治的兴趣。

  1877年曾出现过几起针对沙皇政府的恐怖暗杀事件,俄国正孕育着一场新的革命风暴,与政府对立的自由派活跃起来。那年夏天,在亚速海海边一个凉亭里,契诃夫见到几位同班同学,他们对政治有浓厚的兴趣,有几位普读过赫尔琴的煽动性作品。年轻人血气方刚,他们抨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政府,幻想推翻现有秩序。而契诃夫认为学生的任务是学知识,无权讨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问题,因此只是低头听着,不参与辩论。

  这种不问政治的根源,与他少年和青年时期个性形成的条件和环境有关,主要是小市民阶层的影响。无论在中学时期或在后来的大学时期他都没有为革命思潮所吸引。在70年代他“来不及”过问政治,而在80年代,大家知道,别的复杂因素在增长,无助于对直接政治问题积极兴趣的产生。但是,在他的美学规范里有民主主义的、进步的俄罗斯文学,特别是谢德林和屠格涅夫的影响,有对小市民阶层的憎恨,为他将来逐步地、慢慢地、努力地克服不问政治倾向提供了条件。

  当契诃夫已经形成无神论和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时候,当他更加成熟了的时候,他自称不过问政治。

  19岁的青年契诃夫这期间的精神面貌有明显的特点:深沉、刚毅、道德成熟而明晰。这从他致米舍尔的信中可以看出:

  “听说你正在读书,这很好。你应该养成读书的习惯,同时应懂得这种习惯的真正价值。比彻尔·斯托夫夫人使你伤心落泪了?我曾经读过她的这本书,半年以后,为了研讨的目的,我又读了一遍。读完之后我有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好像我们这些凡人吃了过多的科斯林(希腊南部城市,盛产葡萄干)葡萄干的感觉一样。你可以读一读《堂·吉诃德》(全本,七或八部分),这是一本好书。塞万提斯的这部作品,差不多达到了莎士比亚的水平。我建议你们都读一读屠格涅夫的《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如果你们还没有读过的话。如果你想读生动有趣的旅游作品,就读冈察洛夫的《战船巴拉达》。”

  比彻尔·斯托夫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在解放黑人的斗争中发挥过有益的作用,但受到作家的贵族意识的影响,渗透着感伤主义的情调。作家不是为人的尊严和自由而斗争,而是以“小西蒙”的怜悯去为《汤姆叔叔的小屋》着色定调,这遭致了契诃夫的讽刺,好像他变成了过分多情的人。

  这封信体现了契诃夫对自己的弟弟进行道德教育和美学教育的导师作用。

  第三章 八口之家的顶梁柱

  安东·契诃夫孤身一人在塔甘罗格滞留了三年,这是独立生活的三年,也是独立思考的三年。

  这位已经19岁的青年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极大的自信。他对医学特别感兴趣,还在一年前他就萌发了将来当医生的思想,这种想法跟他母亲对他的希望是一致的。

  有时他又想将来可能从事文学创作,但并不十分坚定,只是暂时作为糊口手段而已。

  1.告别故城

  在塔甘罗格契诃夫的生活过得既繁忙艰辛又寂寞郁闷。他虽然交了不少朋友,但由于远离亲人,远离父母,总感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因而经常想念莫斯科。加之塔甘罗格那落后的充满小市民习气的毫无生机的环境,使他越来越厌烦,恨不得立即离开。

  莫斯科对他产生了巨大的魅力,成了他无限向往的圣地。

  1877年复活节假期,在全家迁往莫斯科一年之后,契诃夫收到了亚历山大寄给他的一张去莫斯科的火车票,他怀着十分高兴而又忐忑不安的心情到了莫斯科,到了母亲面前。

  在莫斯科他看到了全家六口人挤在一间带家具的出租房子里,地上铺着惟一的一块垫子,晚间一个挨一个地躺在上面的困境;看见父亲失业在家穷愁潦倒的寒酸相;看到面容憔悴的母亲天不亮就起床做针线活挣钱糊口的辛苦样。他心痛欲裂,更激起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

  第一次到莫斯科,对这个历史悠久的世界名城,安东觉得处处新奇。在弟弟米舍尔的引导下,他游览了莫斯科主要街道、红场、莫斯科河,无处不使他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雄伟壮观的莫斯科大剧院更使他赞叹不已,浮想联翩。为满足他对大剧院的向往、对戏剧的酷爱,他的堂兄米舍尔·契诃夫数次带他去看戏。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