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马歇尔 | 上页 下页
四四


  1月31日,政协会议通过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纲领》五项提案。内容如下:

  一、国民政府委员名额增加为40人。经国民政府选举,其中半数由国民党人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党派和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国民政府委员会为国民政府最高国务机关。

  二、民国三十五年五月五日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国民代表大会定额由现任的1200名增加到2050名。宪法之通过,须由出席代表四分之三的同意。

  三、和平建国纲领之要点为:尊奉三民主义为建国之最高指导原则,在蒋主席领导之下,建成统一、自由、民主之新中国。

  四、军队属于国家,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利用军队为政治斗争之工具。

  五、组织宪法审议委员会,起草立法、司法、监察、考核、行政分立的“五权宪法。”

  各党派的国民政府委员数目的分配未能达成协议。蒋介石要将各党派委员压在14名以下,从而使其他各派绝对控制于国民党之下。对此中共不能同意,并提出中共和民盟的名额共为14名,据有三分之一以上名额,从而具有否决权,以制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对此,蒋介石绝对不予让步。

  五项提案通过后,蒋发表谈话,表示完全拥护,并说此“乃是全国性”的,要全国各党派“共同遵行。”

  2月10日,国民党特务在重庆校场口殴打参加庆祝大会成功的各界人士,打伤郭沫若、李公朴、施复亮等60余人,并逮捕许多到会工人;同月21日,北平竟有特务组织反共示威,沿途高喊“打倒共产党”、“取消解放区”,“民主联军不容存在”等口号,并捣砸《新华日报》、《民主报》社,打伤工作人员。此后,其他各大城市也接连发生类似事件。

  关于军队问题,由于蒋介石一再坚持中共必须交出其军队的立场,因而未能达到协议。以后,在中共的积极努力和马歇尔的压力下,蒋才作出让步。2月25日,在马歇尔主持下,三人小组通过了整军方案,共两项:

  一、国民政府主席为中国陆海空军最高统帅。最高统帅有任免所属军官之权,但在整编军队过程中,撤免中共军队之高级军官,应由派在政府中之中共代表所提名之军官替补。

  二、陆军之编制,在一年之后,全国军队编为108个师,其中中共军占18个师;一年半之后缩编为60个师,其中中共军占10个师。

  军队配置(一年后):东北6个军,中央军5,中共军1,每军辖3个师;华北方面11个军,中央军7,中共军4;华东方面10个军,中央军9,中共军1;西北5个军,华南4个军,均为中央军。

  2月28日,蒋介石写道:“马歇尔对余之认识渐增加,然其受共产党麻醉日甚。美国民族之易受人欺诳,甚老练如马氏者尚且如此,其他更可知矣。不禁为世界前途忧也。”他说:“与中共商定统编其所属部队为18个师之方案,业已签字。此为政府最大之损失。”

  同日,三人小组赴北平、张家口、延安、汉口等地视察共六天。3月11日,马歇尔应召返回华盛顿述职。

  4.难解残局

  马歇尔返美后,蒋介石立即召开二中全会,开始对五项方案进行修改,提出“不应以种种问题束缚领袖。”对已签订的军队整编方案也不再承认,要扩大其整编的军队员额为347万人。4月1日,对政治协商会议也不予承认。他说:“政治协商会议在本质上不是制宪会议。如政治协商会议果真成为这样一个性质的会议,我的政府是决不承认的。”

  从1月10日停战至5月20日,蒋介石命令其军队向关内各解放区进犯共达3630余次之多,投入兵力258万人,强占城镇26座。对此,中共军队在各地予以反击,并接收了东北中、北部主要城市。苏联开始表现出对中共的一定援助。形势对蒋不利。

  苏联于1945年8月8日出兵东北,一周后,蒋介石即令熊式辉为东北行营主任,蒋之子蒋经国为外交特派员;杜聿明于11月中旬督师进占山海关。12月15日,蒋经国应斯大林之邀赴苏联访问,以蒋介石私人代表的身份与斯大林会谈。斯大林对小蒋说:“你们中国人要明白,美国人想要利用中国作为满足他们利益的工具。在必要的时候,他们会牺牲你们的。苏联愿意把本国生产的机器、汽车以及中国所没有的东西供给中国,同时也希望中国把自己生产的矿物、农产品供给苏联;苏联又可以帮助中国在东北建立重工业,并发展新疆的经济。但是,我再三声明,也是我最大的一个要求:你们决不能让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只要美国有一个兵到中国来,东北问题就很难解决了。”

  与此同时,在莫斯科召开的外长会议上,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向美国国务卿提出建议:同时宣布美国自华北、苏联自东北的撤军日期。美国人认为当时规定日期太早,因而拒绝了这个提议。苏联当然也不撤军,苏联原定在日本投降后三周内撤军,最迟不超过三个月。但因美国海军陆战队于9月下旬在青岛、天津登陆,而延缓其撤军日期,至年底仍未撤军。后经中苏双方协商,苏联答应于1946年2月1日撤军。

  1945年11月24日,苏联方面向中国表明,日本建立的东北工、矿设备作为战利品归苏联所有,其余154家企业应由中苏共管。12月7日,更严厉地表示“除非此一经济合作问题获得解决,否则苏联自东北撤军日期将不能预测。”1946年2月1日,苏联再度表示坚持中苏经济合作,并不许第三国参加。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