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麦克阿瑟 | 上页 下页
一五


  §蒙难“君主” 重振旗鼓

  麦克阿瑟乘火车驶进了墨尔本。当地群众把他当作救星一样来欢迎。华盛顿为表彰他在菲律宾的英勇行为,特授予他国会荣誉勋章。这是麦克阿瑟等了28年才得到的最高奖赏。在美国国内,这位“蒙难君主”成了光彩夺目的英雄。一些街道、场馆、建筑、孩子,甚至一种舞步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在澳大利亚也是一个路人皆知的英雄。在这些荣誉和场面的背后,他忍受着可怕的烦恼和痛苦,这些则是公众所不了解的。

  本来麦克阿瑟满怀希望地来到澳大利亚,希望能找到一支强大的陆军和空军,然后率领他们打回菲律宾,解救被围困在巴丹和科雷吉多尔的部队。然而他面对的却是微弱到连自身都处在危险之中的澳大利亚军事力量。麦克阿瑟沉默了,脸色变得死一样惨白,膝盖弯曲,嘴唇抽搐,伤感地低声说道:“上帝,可怜可怜我们吧。”其后的6个星期是麦克阿瑟一生中最为消沉的日子。

  首先是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在未告知麦克阿瑟的情况下,在一份电文中称仍战斗在巴丹的温赖特为“美国陆军远东总司令”。麦克阿瑟得知此事后,认为这是华盛顿在耍花招:先使他离开他在菲律宾的部队,来澳大利亚寻找根本不存在的援助,而后从他手中夺去他在菲律宾的指挥权,交给温赖特。麦克阿瑟感到迷惑、气愤,向马歇尔提出了抗议。

  此时,巴丹的形势日趋恶化。在麦克阿瑟踏上澳大利亚国土后的两个星期,日军便又发动了新的野蛮攻势。三天内,整个第2军就崩溃了。4月9日,金少将率领715万人的巴丹部队投降了。这是美军历史上缴械投降最庞大的一支队伍。

  巴丹最终投降是麦克阿瑟早已预料到的,但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还是感到震惊、迷惘,甚至气愤、沮丧。他强打精神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对他的巴丹守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然而,对于投降的部队来说,考验和苦难仅仅开始。7.5万名饥病交加、精疲力尽的俘虏兵,在烈日的暴晒和日军血腥的剌刀下开始了二战史中有名的“死亡行军”。这次悲惨的行军造成了7000多名战俘死在1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中。

  麦克阿瑟是在几个月后从日军战俘营中逃出来的几个美国兵那里得知“巴丹死亡行军”情景的。当时他流下了眼泪,发誓要报仇雪恨,要重返巴丹。从此,巴丹成了他一切行为的目的,成了他寝食不忘的圣地。

  他把他的“吉思”号专机改称为“巴丹”号,把他的司令部代号也改叫“巴丹”,并命令他的参谋人员用“这是巴丹”来回答所有的电讯。当他的部队在新几内亚的布纳取得第一次胜利时,他只说了一句话:“在巴丹阵亡的将士今晚可以安息了。”

  现在科雷吉多尔的命运已经注定了。但保间还是小心翼翼地向前推进,一直等到5月5日,他才率部登陆。那时,罗斯福已经放弃了“决不投降的政策”。

  5月6日中午,温赖特为使藏于坑道的几千名伤员免遭一场屠杀,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向日军举起了白旗。

  正如麦克阿瑟所忧虑的那样,保间要求温赖特命令菲律宾的部队全部投降,不然科雷吉多尔岛上的1.1万人就可能面临大屠杀。5月7日,温赖特通过无线电,命令整个菲律宾的美国部队全部停止抵抗。对这一结局,麦克阿瑟在暴怒之后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了。

  他认为温赖特没有做最后努力,更不能原谅他下令全菲律宾的所有部队投降。但是像对巴丹陷落一样,麦克阿瑟对外并不愿说他部队的坏话,而是大加赞颂。

  仿佛这一切还不够使人灰心到底似的,麦克阿瑟又受到一次打击。华盛顿曾让他相信他将任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指挥整个太平洋战区的作战。但随后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又将太平洋战场分为两个独立的战区,即西南太平洋战区和太平洋战区。前者由麦克阿瑟任总司令,后者由驻珍珠港的切斯特尼米兹上将任总司令。此外,鉴于尼米兹的太平洋战区辽阔,又将其划分为北、中、南三个次战区,其中南太平洋战区单独成立了以罗伯特·戈姆利为首的司令部。这实际上是让他与一个资历不深的海军将领平分秋色、平起平坐。而他真正拥有的只不过是澳大利亚未经训练的少量部队。这实在不能让他容忍。他进而得出结论说,他最凶恶的敌人“不是在前线,而是在我背后的华盛顿”。这一切使麦克阿瑟陷入了他所经历过的最深刻的偏激和忧郁突发症。这段时期内,他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他的家庭上。不管麦克阿瑟和他的参谋人员怎么想,华盛顿正在想尽一切办法给麦克阿瑟调遣人员和物资。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