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马尔萨斯 | 上页 下页
一一


  §反科学的“人口自然规律”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洋洋数万言,但实际他的基本思想用几句话就可以概括: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的增长必须保持平衡,但人口增长总是优势于生活资料的增长,因而食物不足,必然产生饥饿、贫穷、失业乃至战争。所以,必须采取积极的抑制和预防的抑制,把多余的人口消灭掉。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反科学的实质,首先表现于他把人口现象看成是自然现象,把人口规律说成是超越社会制度的永恒的自然规律。马尔萨斯完全抹杀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抹杀了人类要满足其食欲和性欲都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条件、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一事实,歪曲人口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真实意义。

  人活着就要吃饭,没有生活资料就不能生存;人类还要延续后代,就要结婚,就要生儿育女,这是无可异议的,用中国古话说就是“食色性也”。然而问题不在于说明这种众所周知的事情,而在于说明人类怎样生产、交往和分配生活资料以及如何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下去延续后代。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有两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中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料的生产的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人的生物学行为总是受到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及其相互矛盾运动的影响和制约,在阶级社会中,要受阶级斗争的影响和制约。马尔萨斯却把人等同于一般的生物,从纯生物学的角度来考察人口规律,而完全撇开人的社会性,是根本错误的。要说明生活资料是怎样生产和分配的,就必须研究特写的社会经济制度。同样,人口状况也是受社会经济制度制约的,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具有不同的人口规律。所以离开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谈论人类生存必需生活资料、两性间必然存在情欲,是毫无价值的。

  人口状况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没有一定数量人口的存在也就谈不上物质资料的生产。但是人口的数量只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或必要条件,而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人口状况本身不能说明:为什么在一定历史阶段只能是这一种社会生产方式而不是别的社会生产方式,为什么人口状况不同的地区可以有相同的社会制度,而人口状况相似的地区却存在着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如中国和印度人口状况相似,社会制度却迥然各异。因此,人口密度不能说明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人口多的国家不一定是社会制度先进的国家,而人口少的国家不一定是社会制度落后的国家。人口密度的高低和人口数量的增减不能成为社会革命的原因,也不能说明社会制度的更替。

  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只是社会内部分工的一个重要的物质前提。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口本身也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不同生产方式下具有不同的特殊的人口规律。

  离开了生产方式、离开了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阶级,人口只不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为在阶级社会里,人口是由不同阶级构成的,阶级地位不同,人们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道德观念、政治思想以及人口增殖状况也就迥然不同,因而也就形成不同的人口规律,如奴隶社会的人口规律、封建社会的人口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口规律。抛开特定的生产方式,也就说不上什么人口规律。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却把人等同于一般的生物,从纯生物学的角度来考察人口规律,而完全撇开人的社会性,这是根本错误的离开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抽象地谈论生活资料的增长和人的情欲,是毫无意义的。

  其次,马尔萨斯的“两个级数”和“三个命题”,也同样犯了把人口现象看作自然现象而抹杀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作用的错误。人口按几何级数率增长所假设的“无所妨碍”的前提是根本不能成立的。马尔萨斯自己也很清楚,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无所妨碍”的人口增长,并且承认它要受穷困生活所带来的困难的限制。马尔萨斯在虚构的前提上论证“两个级数”,无非企图用以证明:人口过剩以及由此造成的失业和贫困是“人口法则”的必然结果,是任何社会所无法避免的。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