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罗斯福传 | 上页 下页
五三


  §美国牌绥靖

  1936年8月26日,《纽约时报》登载了阿瑟·克罗克的一篇文章。该文称,罗斯福如果在11月再度当选的话,就打算召集一次各国首脑会议并将和平裁军问题纳入议程,会议还将讨论排除贸易障碍和普遍降低关税壁垒等问题,总统希望世界舆论来支持他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克罗克最后强调,总统尚未明确决定施行他的方案,因为这主要看"各种外交试探的反映,这些试探将在实际发出邀请照会之前进行。”

  罗斯福当时确有此打算。但正如他在对待"改造法院"那件事上的手法一样,他宁可将这些尚未明确的方案透露给个别新闻记者,也不愿较早地让政府内阁知道。果然,国务院对克罗克的报道十分惊讶。罗斯福这时则通过他任命的那些驻欧洲各国的大使获悉情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试图进行各种"外交试探"。由于驻欧洲各国大使提供的观察分析的角度不一,更由于各大使自身的主观判断和信念方面的差异,罗斯福很难在这些出入较大的情报分析材料面前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并进而据此确定某一种外交方案。

  美国驻柏林大使威廉·E·多德和一些观察家向罗斯福指出,德国国内经济的严重困难和畸性发展将是引发战争的最重要根源。美国驻华沙大使也在罗斯福再度当选后不久向总统汇报说,由于为德国出口寻求市场的失败和对战备必需物资进口的限制,德国的经济状况不佳,人民生活水准下降。这种痛苦的加剧必将出现社会动荡,除非德国能得到某种补偿,除非采取某些措施来解除德国经济状况的困难,并以此换得德国保证停止或削减巨大的"重整军备计划"。罗斯福显然受到很大启发,他担心巨大的经济压力将使德国未来的经济危机不再像过去那样容易克服,“在这种局势下经济上的根本弊病更加恶化,它意味着每当一次新的危机出现就有更大的困难。”

  受到这种担心的影响,国务院在1937年2月16日拟定了一份说明欧洲问题实质的备忘录,“能否找到一个妥协方案,或付出某种代价,以满足德国人民的经济需要而不致发生战争,或不致使德国在欧洲大陆称雄呢?"备忘录认为可以用让德国有获得原料机会的办法来避免战争,并把对于军国主义和纳粹激进主义的支持归之于德国人民在经济上的缺乏保障。因此,"德国对殖民地的要求不能被视为完全不合理而予以拒绝,而且保证德国经济复兴的可能性也要予以考虑,对此美国应尽一份责任"。备忘录指出,美国干预欧洲事务的目的"将在于推进一场运动,以达成一项普遍的政治和经济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将使德国不必再为从市场上获得德国领袖认为保持德国人民生活水平所必需的原料来源而奋力拼搏"。备忘录还希望英国能够在满足德国的要求上与美国进行合作。

  这份备忘录与罗斯福的那种基于担心而形成的息事宁人的思路是一致的,它旨在通过满足或部分满足德国的要价和胃口、通过给德国以某种"补偿"、"安抚"和"付出某种代价"、"妥协"等方案,以达到消除战争根源、实现世界和平的目的。这种思路使美国采取了对德国法西斯的绥靖政策。或者说,这些设想及平方案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美国牌的绥靖主义。

  导致罗斯福形成这一思路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他受到了德国内部"稳健派"的影响。当时,与纳粹党内的戈培尔、里宾特洛甫、罗森堡等"极端分子"或"好战分子"不同,德国另有一个主要由实业家、陆军总参谋部和高级文官组成的"稳健派",其代言人是德国经济部长兼帝国银行总裁沙赫特。沙赫特似乎一直在寻求一种不通过战争而使德国摆脱经济困难的途径,他与驻柏林的各大国的大使有着广泛的接触,他的努力得到了德国外交部和德国陆军的支持,沙赫特甚至希望由美国出面召集一次会议来讨论德国的殖民地等要价,这恰好与罗斯福打算召开一次各国首脑会议的设想不谋而合。这样就更加坚定了罗斯福对这一设想的信念。

  1937年1月,他向摩根索透露了依照他的思路而设计的笼统计划,即建立一个国际卡特尔来供给德国所需的原料,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殖民地物质将用来雇佣目前正在从事军火生产的德国工人——这将使军备受到限制而又不致造成德国工人失业和国内矛盾激化。几乎与此同时,沙赫特在《外交事务》上撰文,呼吁美国应鼓励绥靖以刺激经济恢复,他说如果没有德国的繁荣,欧洲的繁荣将是不可想象的。而不论美国多么希望站在一边,但无疑欧洲繁荣的消长对它是至关重要的。

  他进而论证道:“如果德国能够获得它自己的原料而在经济上得到发展,这只会有助于刺激一般的世界贸易。它将帮助增加消费,促进繁荣,它将不仅提高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将提高整个工业世界的生活水平。”沙赫特还暗示,希特勒元首诚恳地希望和平与裁军,但伦敦方面对德国的提议不予理睬。如果其他国家也同英国一样,德国将用品他手段来实现其要求。沙赫特建议美国向英国人指出,希特勒"对于最终地和适当地清理德国面临的各项问题是感兴趣的。”

  沙赫特的言论及其活动不能不对罗斯福甚至赫尔国务卿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在此之前,罗斯福曾征求多德大使的意见:“如果我以个人名义秘密地询问希特勒,请他概述一下德国对外政策目标在10年之内的限度,并请他陈述是否赞同一项普遍限制军备的建设,那情况将会如何?"此时,对纳粹德国和希特勒已有切身体验的多德大使警告罗斯福:近1年来的欧洲所发生的事件已证明了共同的一点,即"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打算统治整个欧洲。”罗斯福派出的驻巴黎大使布利特则相对乐观地认为,美国应促进法德关系的缓和,不过他劝罗斯福要小心行事,不要召集一个缺乏充分准备的首脑会议。

  德国国内的所谓"稳健派"及其言行。干拢了罗斯福审视纳粹德国的视线。如果说罗斯福在以压倒性多数重新当选后,“决心寻找某些比威尔逊在凡尔赛和会上曾经采取过的更为持久的解决欧洲问题的方法"的话。那么,美国采取行动的前提条件或"先决条件"就是:一要依赖于同英国的事先协议和步调一致;二要依赖于德国长久存在一个"稳健派",并且这个"稳健派"还须拥有足够的实力和地位去影响、说服希特勒这个战争狂人接受以谈判方式解决德国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或者,这个"稳健派"必须强大得足以压倒纳粹政府内的"极端好战派"。显而易见,罗斯福的良好设想带有极大的虚妄性,它起码与德国国内的实情不符。

  对此,美国国内的"反绥靖主义者"们早就清醒地向罗斯福点明了最后这一点。曾任美国驻柏林总领事和奥地利大使的乔治·梅塞史密斯在1933年就警告说希特勒及其许多同伙都是以不同面目出现的战争狂人和"精神病患者"。他认为所谓"稳健派"尽管能发表意见,但在德国政府中没有"决定性的发言权"。纳粹政权只是为了说服英、法、美去帮助它摆脱经济困境,才在1936年显示出"一种克制的态度"。而一旦德国经济得到加强,殖民地要求得到满足,纳粹运动的实质就会暴露,希特勒就会发动他的战争机器。因此,梅塞史密斯论证道,与沙赫特的谈判将是"危险的而且对美国的最高利益是有害的"。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