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隆美尔战时文件 | 上页 下页
编者赘言


  《隆美尔战时文件》的主要内容是谈论北非战役,他自己所记载的全部,都已经印在这一本书里。惟一欠缺的一部分是1941年的冬季战役。所以这一章就请了当时非洲军参谋长拜尔林将军代写。他不仅以隆美尔的笔记和信件为根据,而且他本人与隆美尔也有极密切的关系,他所知道的事情足以补充文件的遗漏。拜尔林本人也是一个小型的“闪击英雄”,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所以他写的东西非常值得重视。

  1943年,当隆美尔在意大利的时候,他并没有参加实际作战,但是在他的日记里,有许多地方对于意大利的政变,都有很有趣味的说明。曼弗雷德把这些日记和当时的信件,拼凑在一起,写成了一个专章。

  隆美尔生前对于诺曼底战役,没有留下有体系的记录,不过他却留下了很多的笔记和其他一些文件,尤其是关于他在盟军侵入前的观念和计划。拜尔林将军把它们拼凑成章,并且把当时的信件也放在一起。

  最后一章中,曼弗雷德把他父亲的死亡经过,作了一个详细的描述。

  在全书中,最有价值和最耐人寻味的还是他的信件。因为这代表着他在行动中的思想,除了内容生动以外,并且对于事后的记录,还可以当作是一个考核的标准,不管战况是如何的激烈,他差不多总是每天写一封信给他的太太,虽然常常只是寥寥数语而已。因为他的信件还是可能会受到检查的缘故,所以他对于军事行动的进展,所说的话不能够不谨慎。不过他所作的批评,还常常照样是很坦白直率的。

  由于原书一开始即叙述1940年的法国战役,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起见,在此将隆美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生平择要介绍如下:

  埃尔文·隆美尔,1891年11月15日生于德国南部的海登海姆(Heidenheim),和许多德国将领不同,隆美尔并非出身在累世从军的贵族家庭。因此他的姓名中没有“冯”(von)这个字,他的父亲是位小学校长。幼年时的隆美尔并不特别聪明,到了十几岁后才慢慢开窍。1910年7月,他进入符腾堡第三十四步兵团担任下士入伍生,次年3月开入但泽 (Danzig)军官学校,1912年春天.他回到部队任少尉排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隆美尔当时服役于乌尔姆的一个炮兵团,开赴西线作战,由于表现优异,第二年10月被调到新成立的符腾堡山岳营。在1917年10月的第十二次伊松佐河(Isonzo)会战中.这位中尉连长先后两次突袭意大利军,总计俘获近2万名意军官兵。火炮101门以及一支补给纵队。因有这种惊人的战果,隆美尔被升为上尉,并获颁功绩勋章,这是当时德军中最高的荣誉,很少颁给下级军官。

  隆美尔在军校就读时认识了他后来的太太。经过5年的交往,他们于1916年11月结婚。但过了12年后他们的儿子曼弗雷德才出生——他是夫妇俩惟一的孩子。

  隆美尔身材不高,不善交际,也没有传统普鲁士军人的贵族架子。他不抽烟、不好饮酒,对吃也不讲究。他们夫妇俩都喜爱田园生活,爬山、滑雪、骑马、跳舞等,也都喜欢马和狗。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隆美尔继续留在军中。1929-1933年,他在德累斯顿(Dresden)的步兵学校担任教官。在这段时间内,他以战时的经验为基础,写成了一本步兵战术教科书《步兵攻击》 (Infantry Greift An)。这本书于1937年出版,希特勒对它大加赞赏,便把他调任元首侍卫营营长(1935年10月)。此后他的军旅生涯一帆风顺:他从少尉升到上校花了25年时间,但只花了四年就爬升到元帅,成为德国陆军中最年轻的元帅。

  1939年8月,隆美尔由上校升为少将,担任元首大本营参议,因此有观摩学习德军在波兰战场上“闪击战”的机会——以往他从未和装甲兵有任何接触。波兰战役结束后,渴望亲自指挥作战的隆美尔向希特勒请求担任一个装甲师的师长。1940年2月15日,他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第七装甲师师长。

  本书中有许多注释,编者李德哈特先生的注解一律以仿宋体编排,其他人的注解则标示姓名(如“曼弗雷德附注”),也都以仿宋体排印。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