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华盛顿 | 上页 下页


  华盛顿要求部下换上干净的军装,举着军旗,扛着枪支,搀扶着受伤的弟兄,默默地操齐步走出弹痕累累的碉堡。

  这次的失败,从反面给他上了极其重要的一课,使他学会了正确对待挫折。后来在独立战争初期屡战屡败的困境中,他毫不灰心失望,屡败屡战,直至革命胜利。

  关于困苦堡之役,英法两国官方发布的战果统计,差异之悬殊着实令人十分吃惊。

  法方宣布:击毙击伤英军一百余名;至于己方的伤亡,法军及印第安人中,仅阵亡2人、伤17人。

  英方则根据华盛顿向总督送的报告称:我方阵亡27人,伤70人。

  敌方的死伤数字不详,但据敌军中一些荷兰人向我方某位同乡透露,伤亡总数超过300人。当夜法军一直忙于掩埋尸体,次晨还未埋完,足证其可信云云。而弗吉尼亚的报纸又在此基础上加以夸张,称打死打伤敌人900名。

  3.远征军覆灭

  从1753年10月奉命出使俄亥俄,到1754年7月困苦堡战败撤回,华盛顿有10个月都处在高度紧张的斗争中,人已是心力交瘁。尤其这年11月,英国政府颁布了一个新条例,规定:英王及英王在北美的总司令所委任的军官,其地位应在殖民地总督所委任的军官之上。地方部队的军官在和英王委任的军官一起共事时,不以军阶论高低。英政府美其名曰“消除正规军与地方部队之间在指挥权上的矛盾。”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带有明显歧视性质的政策。

  在弗吉尼亚,民团撤消了团级建制,分散为连队活动。取消高于上尉衔的军职,民团连队均由正规军的上尉连长指挥。这项政策的出台,严重地损害了北美殖民地民众的尊严和他们对母国依恋之情,引得各州军界一片哗然。

  华盛顿本是血性男儿,他的自尊心和事业心极强,决不甘心屈居于“中央军”胯下过窝囊日子。一怒之下辞去军职,返回自己的弗农山庄,过起隐居生活来。

  正当华盛顿在乡下离群索居、埋头经营庄稼、不问朝政的日子里,万万想不到他的大名却再次引起大西洋两岸的关注,成为国际瞩目的新闻人物。

  本来两个回合的大草原之战,英法两家各胜一局,打成1比1,但是双方不愿握手言和,蓄意扩大势态,再挑争端。由于政治的需要,英国舆论界不以胜败论英雄,把个华盛顿大大地吹捧了一番。他的私人信件刊登在《伦敦杂志》上。他率领40名勇士奇袭于蒙维尔营地、全歼敌军的特写,上了伦敦《绅士杂志》。有家报纸在评论中说:“我们勇敢的军人依然活着回来,继续为他们的国王和祖国效劳。”他的英雄伟绩轰动了上层社会,连英国国王也兴高采烈地谈论华盛顿。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法国也把华盛顿大加宣传,不过角度有所不同,力图把英国刻画成阴险狡猾的侵略者。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法国报刊,发表了部分华盛顿失落在困苦堡的私人日记。着重渲染了华盛顿伪装使者刺探军情、收买挑拨印第安人、企图侵占法国的俄亥俄地区云云。于是,在英、法对骂声中,华盛顿倒成了双方公认的英雄。

  1755年春,局势又发生了变化,好似上帝刻意安排,他的隐居生活该结束了。

  英国政府最高决策层鉴于英军在困苦堡的失利,大片殖民地有落入法国手中的危险,便把注意力转到北美。经过一番周密的谋划,决定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彻底打垮老对手法国在北美的军事力量,以保障日不落帝国的霸主地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动用了最精锐的作战部队,组成赴北美远征军。统帅这支远征军的最高指挥官,是60岁的宿将爱德华·布雷多克少将。具体作战目标,是收复被法军抢占去的俄亥俄河交汇岔口的“迪凯纳堡”。

  爱德华·布雷多克少将,是一位行伍出身的资深职业军官,作战经验丰富、治军有方、指挥果断,在长达40年的军旅生涯中,战功昭著,深得伦敦军界的敬重。但另一方面,他的缺点也十分突出,他固执己见、个性急躁、独断专行,非常相信军事经典著作和自己在欧洲的作战经验,不相信别人的经验或建议。身为最高长官,统领着远征大军去到陌生的北美打仗,却依然迷信老一套经验,这样缺点就变成可怕的致命伤了。

  1755年2月,布雷多克将军率领两个团的精兵,在皇家海军舰队的护卫下,驶离英伦三岛,横渡大西洋开赴北美大陆。将军早在伦敦时,就读过关于华盛顿的许多正面报道,现在又有许多政要人物的举荐,于是决定邀请华盛顿出山,参加参谋部工作。

  华盛顿自兵败困苦堡后,利用这段赋闲时间,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了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他在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他清醒地意识到英法之间的全面大战就要爆发。收到邀请信后,他急匆匆赶去与布雷多克将军见面。将军很高兴,说人才难得,便正式任命他为将军的上校副官。

  需要说明的是,华盛顿是以自愿人员身份入伍的。所谓上校副官是个虚职,既没有实权又没有薪俸,还得自花费用购买军装马匹上前线,单纯从经济得失看,可说是一大笔亏本买卖。但他主意已定,不为经济得失和母亲的阻拦而动摇。华盛顿在这次新的机遇面前作了如是的选择,是和他的性格和人生追求有关。他不但有精明的经济头脑,更胸怀大志,具有长远的政治眼光。

  5月,人马集结于坎柏兰堡待命,加上民团、印第安武士,总兵力达到1600人之众。6月初,17响礼炮鸣过,部队奉命出发,目标是攻占法军盘踞的迪凯纳堡。

  华盛顿非常了解北美风土民情,有和法军交战、与印第安人结盟的经验。这些无疑都是极其宝贵的、也正是布雷多克将军所缺乏的东西。

  华盛顿作为参谋人员,其职责就是向主帅提供情况,条陈参考意见。但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华盛顿的许许多多好的建议和忠告,均未被重视采纳,反而引起不断的争执辩论。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布雷多克能发现人才,却不会使用人才——“叶公好龙”的典故看来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利。

  开始就得到可靠消息,迪凯纳堡的守备力量很薄弱,如果抓住时机长途奔袭,必可奏奇效。华盛顿建议兵分两路,将军亲自统领精锐部队轻装疾行,给敌以突然致命一击。另一路运载辎重补给品,作为第二梯队随后跟进。建议表面上被采纳了,挑选出1200名精兵,配备10门大炮组成快速部队。但是“精兵”队伍依然庞大而臃肿。拨给的212匹军马中,真正驮运军用物资的只有12匹,其他统统载运军官的私人物品。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