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海明威 | 上页 下页
二九


  在意大利的一次行车途中,他碰到一位相识的牧师。卡罗斯·贝克在他的《海明威传》中描述:

  “同那年轻牧师的邂逅,触发了他的宗教感情,他和哈德莉婚姻的不幸结局,使他良心受到谴责。当车子来到斯佩吉亚城外一所教堂时,他请求盖尔停车。他下车进教堂,跪拜在圣像跟前,久久地虔诚地忏悔祈祷。返回车里时泪痕满面。”

  为了弥补给哈德莉造成的心灵创伤,海明威把自己的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献给了哈德莉,小说的扉页上题写了献词。后来的岁月里,哈德莉经常在他心中升起。他的许多小说情节,都来自他与哈德莉共同生活的那段时光;他笔下好多美丽的女性形象,都有哈德莉的影子;他的心情不快的时候,常常想到哈德莉,写信给哈德莉;他们后来也曾几度重逢。

  海明威在步入“不惑之年”时,无限感慨地说:他接触、了解的女性越多,越对哈德莉感到敬佩。他逝世后才出版的长篇小说《海流中的岛屿》中,描写了主人公赫德森与其第一个妻子重逢的热烈情景,就是以自己与哈德莉的悲欢离合为生活原型的。

  海明威对哈德莉抱有终生的内疚和怀念。因为她美好,因为她是他的第一个妻子,更因为他们在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创业时光。

  他与哈德莉的关系,很能印证库尔特·辛格在《海明威传》中对他的分析:

  “海明威外观粗鲁健壮而又英勇,颇有男子汉气概。内心里,他有一种女人的直觉,容易落泪、善感、温情。”

  第五章 涡流中的岛屿

  1.在“虚”与“实”的两极

  海明威写过一篇小说,叫做《胜者无所获》,他的许多作品都潜隐着这个主题。批评家因此常给他戴上虚无主义的帽子。

  “胜者无所获”,这又是海明威式的哲学。他那种大起大落的生活使他在30岁的时候就悟出了人生的这一份深刻。

  这里面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极端:过程中要取胜,结果上无所获。二者的循环往返,此起彼伏就变幻出多姿多彩的人生,二者之间的巨大空白,靠行动去填写。太阳无论是升起还是降落,它总是在“行动”!

  波林在爱的角逐中,赢了哈德莉,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也尝到了“胜者无所获”的滋味。海明威在意大利的乡村教堂祈祷的时候,波林正在巴黎的寓所里独守空房。她在信中讽刺说,海明威到意大利是一次“为了提高男人的社会地位的旅行”,她并且针锋相对地希望他“这次旅行要花很长时间”,因为一旦她成为他正式的妻子,她将全力反对一切方式的分离。

  海明威曾赞赏过波林的“坦率”和“洞察力”,现在轮到他领教了。当然,有“不是一个容易相处的丈夫”这份自知之明的海明威,不会乐于永久性的领教。波林的后面,他又有第三个妻子玛瑟和第四个妻子玛丽。

  但身材矮小,曾使海明威的朋友大为惊异的波林,却凭借自己的“坦率”和“洞察力”——这跟海明威拥有的“勇气”和“精明”旗鼓相当——与海明威维持了14年之久的婚姻。这个“战绩”,在以海明威为中心的,几乎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终结的“爱”的角逐中,仅仅次于玛丽。而后来波林又与玛丽情同姊妹,如同当年哈德莉与她。

  当然,波林还有一份优势,她不仅有一个富有的家庭,而且有一个富有的家族,其水准远远超乎橡园镇的“中产阶级”群落之上。

  她与海明威1927年5月结婚。成为他名正言顺的妻子之后,她的第一个重大行动,就是为实践她的誓言——“全力反对一切方式的分离”——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她要帮助如日经天却还捉襟见肘的年轻丈夫结束飘泊异乡的生活。

  1928到1938年,海明威告别了巴黎塞纳河左岸那个喧嚣的“锯木厂”,定居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

  波林的伯父古斯·塔沃斯疼爱侄女,喜欢海明威,又有的是钱,他送给这对年轻夫妇的礼物,是基韦斯特的一所住宅。这里是由波林和海明威选中的,古斯伯伯只负责开了一张8000美元的支票。海明威夫妇在1931年正式住进了自己的“家”。

  基韦斯特实际上是一个“海流中的岛屿”,位于美国的最南端,与古巴遥遥相望,岛上有渔村和集镇,居民中有一半是古巴人或古巴后裔。其自然环境有些近似海明威老家夏季别墅的所在地瓦伦湖,但没有位于美国北部的瓦伦湖那种冬日飞雪的景象,而是四季如春,气候温暖宜人。这里民风也很淳厚,颇有“世外桃源”的风味。

  波林和海明威的住宅,是一所很大的旧式庭院,怡然自得地坐落在水边,四周尽是棕榈和黄蝴蝶树,室内装修得很舒适。海明威在巴黎求之不得的安静,这里应有尽有。

  他在这里完成了构思已久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这是他又一记打向文坛的,力量更大的“重拳”。这部小说在1929年出版,它为海明威博得了“25岁成名,30岁成为大师”的评语和荣耀。

  在《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之间,也即海明威的婚变时期,纽约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还出版了他的第二个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其中包括《五万美元》、《不可打败的人》、《异国他乡》、《阿尔卑斯山牧歌》、《白象似的群山》、《十个印第安人》等十多个小说。有些已在杂志上发表过,有些是新作。

  小说集的总名《没有女人的男人》概括了集子里部分作品的主题,但其主要的意义,似乎还是隐射作者在婚变前后的生活处境。而海明威对编辑帕金斯解释说,他是想用它强调集子里的全部作品都具有男性风格,丝毫没有女性的娇媚。

  其中的《阿尔卑斯山牧歌》曾被一家美国杂志退稿,原因是如果被刊登出来,这家杂志会受到社会的抨击,因为这篇小说的内容与高尔基、契诃夫的作品相似,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非常明显,读了使人害怕。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海明威创作中难得的一个作品。

  而其中的大多数篇章都渗透着虚无主义哲学,不过海明威只接受那种敦促人们看重“今天”,看重“行动”的虚无。这种虚无不是叫人在

  “上帝已经死了”、天堂已经崩塌的时代浑浑噩噩,无所作为,而是让人清醒地意识到,既然已无天堂可进,就只能抓住今天,努力行动。从根本上讲,这里面潜流着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大师们的一脉思想。

  海明威在婚变的痛苦中苦苦地思考过这个极飘渺、极抽象的问题。这也许是企图揪住自己的头发将自己拔离地球,飞升到宇宙的另一极,以逃脱地狱烈火的炙烤,忘却“没有女人的男人”的现实。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