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高尔基 | 上页 下页
二三


  1918年3月,列宁被刺客刺伤了。刺客卡普兰,是个对革命心怀仇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尔基听到消息以后,十分难过。在愤怒之余,他深受震动。他意识到自己美化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识到自己不赞成镇压反革命的错误。高尔基幡然醒悟了。

  列宁被刺的第三天,高尔基就给他拍去了慰问电。接着,高尔基亲自前往克里姆林宫,去看望列宁,并向他认错。两个朋友终于再度坐到一起,倾心交谈。在这次谈话中,高尔基抛弃了自己愚蠢的政见,重新回到了革命队伍来。

  这个消息传出去后,许许多多的人们给高尔基寄来了热情洋溢的信件,祝贺他迷途知返,更为他回到了列宁的身边而高兴。人民的态度使高尔基再一次反省自己的思想。列宁则趁此机会对他进一步提出坦率的批评和诚恳的劝告。

  列宁从高尔基的来信和谈话里看出,高尔基看不到真正的革命声势,相反,对周围事物却有着许多错误的印象。高尔基如果继续留在彼得格勒,埋头于保护文物和文化建设的话,那么,无论是部队里的新事物,或是农村里的新事物,或是工厂里的新事物,高尔基都会看不到的。于是列宁建议高尔基去伏尔加河旅行,要“彻底改换环境,改换接触的人,改换居住的地方,改换工作”,否则生活会使高尔基“完全厌倦”。

  高尔基并不肯离开彼得格勒,但他常常去新首都莫斯科去看望列宁,去接受列宁的教诲。而每逢高尔基去克里姆林宫的时候,列宁的秘书处的工作人员的心情总是格外愉快,这种愉快是被列宁那种特别急切、特别兴奋的情绪感染的。列宁与高尔基总是在一起商谈许多文化建设的问题,其中比较重大的成就是《世界文学》出版社的建立。高尔基成功地团结了近百名西欧文学的翻译家和近50名东方学者,出版了欧美和东方各国的译著。高尔基和列宁都重视研究东方问题和思想。在出版目录中也包括了中国文学作品。1922年出版了阿列克塞耶夫院士翻译的《聊斋志异》第一卷《狐媚》,1923年出版了第二卷《妖僧》,这是苏联读者第一次有机会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高尔基还提议成立专门研究东方问题的高等学校,同样得到了列宁的赞同。高尔基和列宁一起,为建设新的俄罗斯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辛苦的工作,使高尔基得了严重的肺病。1921年10月,在列宁一再敦促下,高尔基才离开祖国,去德国治病。高尔基没有想到,他这一去,竟是再也看不到列宁了。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他在一生中的最后几天,还在听人读《我的大学》(那时它刚出版不久)。此外,据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在弥留之际,列宁让她给他读了一篇文章,那是高尔基发表在1920年7月第12期《共产国际》上的文章——《符拉吉米尔列宁》。列宁一边听着,一边回想着他的一生。他的眼睛望着窗外,想念着高尔基。

  列宁逝世后,万分悲痛的高尔基给列宁敬献了花圈。在花圈上,只简单地写着:“永别了,朋友!”然而,正是这朴素的一句话,包含着多少难忘的回忆和多少深情的呼唤啊。

  高尔基立即着手写关于列宁的回忆录,并且很快就脱稿了。但是,他对这篇回忆录不是很满意,1930年,他再次动笔。1930年6月,改写完成。

  这就是广为传诵的《列宁》。

  斯蒂芬·茨威格曾经对高尔基说过:“在全部当代文学里,我不知道有任何作品可与您描绘的列宁和托尔斯泰的肖像并驾齐驱,这是惟妙惟肖的两幅肖像,唯有它们将留芳千古。”

  在《列宁》里,高尔基倾注了他的全部崇敬与热情。

  高尔基记叙了列宁在伦敦、在巴黎、在喀普里的岁月,也记叙了十月革命列宁与自己的交往。“一切都是真实的。您的回忆录中每一句话都会使人想起许多类似的话来。”克鲁普斯卡娅这样评价道。而高尔基不时的抒情插笔,把自己对列宁的怀念与热爱完美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也让崇敬与激情冲击着每一位读者。正是这种真实性和感染力,使《列宁》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名篇。

  高尔基与列宁近20年的交往是一段伟大的友谊。他们都怀着对真理的无限崇尚,积极地投身于自己的事业当中。在他们漫长的友情中,他们不是没有出现过思想的分歧,而且甚为严重。但这并没有防碍他们最终仍然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列宁对高尔基,是一个严厉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体贴入微的朋友。回想起列宁曾经的帮助,高尔基的心中就充满着感激与怀念。

  高尔基把这种思想感情化为工作的动力,以百倍的热情投入了生活和创作。1925年,高尔基完成了列宁的遗愿,写出了酝酿已久的《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