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甘地传 | 上页 下页 |
二 |
|
※一、历经挫折的青年律师 1869年10月2日,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在古老神秘的东方大国——印度西海岸卡提亚华半岛的波尔班达城降生。 这一年正是英国经过2个多世纪的经济掠夺和将近1个世纪的军事征服正式将印度变成其殖民地的第20个年头。当时的印度已失去了一个文明古国的辉煌与尊严而屈服于异族的统治,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殖民地。其社会经济停滞不前,民族国家软弱涣散,政治生活腐朽反动,人民大众缺衣少食,愚昧落后,灾难事件层出不穷。有资料表明,当时印度的麻疯病人数和瑞士的居民一样多,僧侣数目不亚于比利时的总人口,整个荷兰也容不下印度的乞丐,此外,印度有1100万沙陀,2000万土著人,900万15岁以下的少儿已婚或丧偶,1000多万印度人过着半流浪的生活,靠弄蛇、算卦、卖唱、杂耍、打井、玩魔术、走钢丝、卖草药为生,印度每天有38000个婴儿出世,其中1A4在5岁前夭折。印度每年有1000万人死亡,其中很多死于营养不良或天花、霍乱等疾病。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在印度,人比田地更多产,人们信神信得发狂,而对可怕的自然灾害却束手无策。这个国家有悠久的历史,然而现状却变化莫测,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它那样问题堆积如山。” 甘地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苦难的国家。甘地的家族信奉印度教,属于毗湿奴教派①,为第三种姓——吠舍的一支,班尼亚种姓②。甘地家族曾世代经商,但甘地的祖父乌塔昌德弃商从政,先后担任过卡提亚华半岛上几个土邦的首相,甘地的父亲及其叔父也做过波尔班达邦王公的首相,这使甘地家族在卡提亚华享誉一方。 ①这一教派奉行仁爱、不杀生与素食,提倡苦行。) ②印度教社会有四大种姓,即婆罗门(僧侣、贵族)、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个“不可接触者”阶层,被蔑称为“贱民”。他们不能用公共水井,不能入庙朝拜,不能在大路上行走。这些奇特的种姓还被分成将近3000个小种姓。每一种姓都有传统的职业和特定的生活方式与习俗。) 甘地的父亲拉姆昌德·甘地曾因丧偶先后连续结婚4次,一共生有3男3女,甘地排行最小。甘地认为他父亲“忠勇侠义,慷慨大方,热爱宗教”。虽然性情有些急躁和纵情肉欲,却因其廉洁公正而闻名遐迩。他淡泊名利,无意升官发财,虽然没有给甘地留下雄厚家财,却为之树立了良好的家风。甘地的母亲为一虔诚圣洁的宗教信徒。她对宗教的笃诚给甘地留下了深刻印象。据甘地回忆,她母亲每日必参拜神庙,每餐必作祷告,每遇宗教忌日,她必绝食祈祷,而且时常许愿,有时甚至许下最不易奉行的誓愿,她仍信守不渝。不过,甘地的母亲虽是文盲,却并非寻常的家庭主妇。她熟谙世理,知晓国家大事,她的才识曾得到过土邦王宫里一些贵妇人的赏识。幼年的甘地曾多次随母亲出入王公府邸,在一旁聆听母亲与王公寡母们的谈话,母亲的志趣对甘地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甘地在波尔班达度过了孩提时代。大约7岁时,他的父亲离开波尔班达去拉奇科特做王府法庭的法官,他也前往那里,并在那里念完小学和中学。与很多政治家早年生活不同的是,甘地并非一个天资聪颖的学生。他勤奋刻苦却反应迟钝,记忆欠佳,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成绩平平。他也不是一个活泼顽皮的孩童,他生性腼腆,胆小怕事,是个诚实规矩的孩子。有一次,一位督学到甘地所在的学校视察,要求学生们默写5个单词以测验他们的拚写正确与否,甘地写错了其中一个,站在一旁的教师用脚尖轻触了他一下,暗示他去抄身边一个学生的写法,可憨实的甘地却不解其意,以为老师是在警告他别左顾右盼,结果除他以外,别的学生都对了,他也因此挨了老师一顿骂。 当时印度教社会盛行童婚陋习,13岁那年,甘地与一位目不识丁的女孩嘉斯杜白结为夫妻。两个无知的孩子由此被投入了人生的大海,过早地涉足了成人的生活。甘地这位后来成为世界禁欲主义象征的人很快发现夫妻生活的乐趣,并因此坠入情网,迷恋家室。好在当时印度教社会对于童婚这种残酷习俗有很多的限制,如做父母的往往不希望年轻的夫妇长年厮守,童妇大半时间要消磨在娘家,加上婚后还要读书,沉重的作业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因而甘地才没有终日沉溺其中。 因婚事辍学一年后,甘地又返回学校,继续读中学。老师为弥补这种损失,让甘地跳了一级。进入四年级后,由于大部分课程用英语讲授,甘地简直如坠五里烟云。新课《几何》对于他过于高深莫测,梵文则要死记硬背。因为家庭的熏陶,他似乎对宗教情有独钟,而且悟性很高。总的说来,中学时代的甘地仍平庸无奇,他对自己的才能缺乏信心。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