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歌德 | 上页 下页 |
一 |
|
§第一章 故乡与童年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莱因河畔的名城法兰克福市。第二天,这个被救活的婴儿在受洗时起名为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法兰克福是当时名存实亡的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直辖市,一向是皇帝加冕的地方,商业和交通发达。虽然人口只有3万人,但是与当时的罗马、巴黎、伦敦或维也纳等欧洲名城相比,做一个法兰克福人仍然足够体面。这是因为,第一,它不属于任何封建小邦而被独立管辖,政治地位比较特殊,居民中市民阶级意识较强;第二,它长期是南北德意志商品的集散地,大街小巷布满了来自德意志各地的行商及荷兰、法国、意大利等地的外国商人。商品丰富、市场繁荣,当地商业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因而比较高。但由于缺乏远见,新兴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并未得到迅速的推广。贵州统治家族的鼠目寸光和顽固不化,使法兰克福的社会矛盾包括市民和议会的矛盾、贵族和手工业主与被圈禁在犹太区的犹太市民及平民阶层的矛盾,一直很尖锐。1612—1614年蜜糕工人菲特米尔曾领导法兰克福市民发动反对议会的专横的暴动。暴动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其社会的内在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 小歌德属于当地的特权家族。他父亲约翰·卡斯帕尔·歌德的先祖是图宾根的手工业者,本人曾学过法律,作过律师,在帝国政府、雷根斯堡议会及维也纳帝国枢密院任过职,141年回到故乡法兰克福,1748年与颇有名望的市长特克斯托尔的女儿——卡塔琳娜·伊丽莎白·特克斯托尔结婚,担任了皇家顾问。这样一来,根据当地的规则,他已不可能再在本地政府任职,而只能赋闲在家,靠食利为生。歌德自传《诗与真》曾记载了他的抑郁不得志。他一生中唯一重大的事件是赴意大利旅行,在后来写成的游记中,流露出他向往真正的生活,想要有所作为的心情。 不过,他父亲由于常置身事外,倒养成了一种比法兰克福人更优雅和自由的生活观念,对小歌德发生的影响。 他母亲卡塔琳娜·伊丽莎白·歌德则出身于书香和官宦之家。与生活严肃、知识丰富、热爱艺术但有点古板的丈夫不同,她精明活泼,有丰富的想象力,热爱生活,善讲故事。她一共生了6个孩子,可只有歌德和1970年出生的妹妹科内利娅长大成人,因而在歌德的记忆中,她对孩子们有点溺爱过甚。 小歌德在叫做“牡鹿沟”(Hirschgraben)街的一所老旧宽敞的房子里长大。二楼的“花园室”是他最喜欢呆的屋子。在这里他常常眺望远方,浮想联翩。 夏天他做完功课,就不厌足地观赏日落,等待暴风雨的来临。透过窗户,他从那里看见邻人在花园散步,料理花木,孩子们在那儿玩耍,游侣们寻欢作乐,又听见九柱戏所用的木球滚着和柱子倒下来的声音。这一切都引起这个世界的小观察者的一种孤寂之感,令他产生一种茫然的憧憬。 小歌德的教育主要由父亲来负责,只有书法、图画、音乐等少数课程请过教师。应该说,知识渊博的父亲是个称职的教师,他在当时德国一流的科堡高级中学打下的语文和其他课目基础相当扎实。尽管歌德天资非凡,他仍教导儿子要勤勉、坚忍和反复练习。 就这样,歌德很快学会了读和写,通晓了父亲和其他教师所授的功课,对韵文和诗歌的兴趣也由于读了当代德国诗人的著作而加强起来。他开始广泛涉猎当时的文学名著和通俗故事,像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及德国作家施纳贝尔的《斐尔逊堡岛》等一些想象丰富的著作都为他所喜爱。除了读书和练习写作,小歌德还经常在法兰克福各处自由自在地漫步,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生意盎然的世界逐渐在他面前展开:城市的建筑、市场、工厂甚至坟场,无言地讲述着它那悠久的历史;帝王加冕的故事和“吹笛者法庭”的仪式生动地展示着其独特的风情。祖先的风俗、习惯和思想通过德的观察和学习而渐渐深入心灵。 学习之余,小歌德有时也会想起祖母的宽敞的屋子,那里曾是他做游戏的好地方。圣诞夜的一次木偶戏演出成为她最后的遗赠,不久她就病故了。同在外祖父的住所成为另一个有趣的去处,尤其是屋后的花园。他喜欢看外祖父闲适而勤勉地护理和栽培花木,喜欢看他有条不紊地处理公务。正是在这里,他获得了城市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最初印象,也感染了一种“道德病”,一种自命不凡、追求时髦和夸夸其谈的极力想摹仿贵族、在贵族生活习惯中寻求范例的倾向。 不过在小歌德身上,此时还仅限于把祖父想象为贵族,为他作为市长的光荣洋洋得意而已。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