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甘地 | 上页 下页


  一餐吃不饱可以,餐餐吃不饱,天天吃不饱怎么行,何况甘地才十八九岁,正是胃口好的时候。甘地常常望着餐桌上摆着的蔬菜、面包、果子酱发呆。

  英国人的午餐和晚餐为什么那么怪呢?为什么只将青菜用水煮一煮,却不知道放些盐和香料呢?甘地实在咽不下去,出于礼貌,他又不得不每餐吃上三两片面包,吃上几口青菜。面对这样的客人,英国主妇不知该弄些什么东西给这位本来就十分消瘦的青年吃。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开始劝甘地吃肉,应该大胆打破清规戒律。但是多次劝说,对于甘地来说,没有任何反应,立下的誓言他怎能这么轻易地就违背了呢?眼看屡劝无效,英国主人也就有点按捺不住平和的态度发火了,说:“如果你是我的弟弟,我就会送你回国。你母亲既不识字,也不了解这里情形,在她面前发的誓言有什么价值?这样的誓言在法律上也是不予承认的。你坚守这样的誓言,纯粹是一种迷信,对你没有一点益处。我告诉你,你要是继续这样执拗下去,你的身体就会一天天垮下去。你承认你吃过肉,而且还认为的确好吃。你在绝对不需要吃的地方倒吃了,现在到了必须吃的地方来了,你倒不吃。真是莫名其妙!”

  甘地不仅不为此所遗憾,而且因为多次拒绝主人的“引诱”和劝导而沾沾自喜。主人越是要劝,他就越是固执,态度越是强硬。他认为,这是他每天祷告祈求上帝保佑的结果,才能使他没有在吃肉的问题上迷失方向、丧失立场,从而成为言而有信的人。他是对得起远在另一个天地的母亲大人了。

  甘地向主人解释说:“请你把我当作一个傻瓜或固执无救的人饶了我吧。我很感激你对我的爱护,我知道你确实希望我好。但是我没有办法。誓言就是誓言,它像山一样不能随意移迁。”从此,那位英国房东不再向甘地提出吃肉的问题。

  这位英国房东的家住在里奇蒙,离伦敦还有一段距离,一个星期至多才能到伦敦市区一两次。梅赫达医生和达巴特朗·苏克拉先生觉得甘地在这里已经住了一个多月,算是进入英国的缓冲阶段,长期住下去不利于他的学习和成长,因此动员甘地到市区去住。甘地被他们安排到西肯新敦一个英印混合血种的人家。主人是位寡妇。虽然这位精致老太太很热情地对待这位印度年轻客人,并且老是问他喜欢不喜欢她做的菜,但是甘地始终都处在一个饥饿状态。老太太的两个女儿也非常理解甘地不食肉的奇异信仰,时常为他多夹几片面包,但对于甘地的饥饿,也都无济于事。他的饥饿是他的誓言的成果。他要摆脱饥饿,必须首先战胜自己,但是,这几乎不可能。这就叫做一诺千金。

  不管怎么样,甘地总算有了一个安身的地方。这时还没有开始正规的学习,甘地只有读读报。这在印度是从来未有过的。每天,他至少要花一小时浏览《每日新闻》、《每日电讯》和《保尔·玛尔公报》。每天的读报,使他了解到许多新情况新事物,增长了不少知识。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他想家和因饮食不适带来的愁虑。而且,一有空闲,他便有勇气到街道上去走走看看,如果方便的话,也可以找到素食馆吃上一顿。

  有一次,他居然无意中在法林顿发现了一家素食馆,而且还在这家馆内买到了一本宣传素食的《素食论》,作者萨尔特。这次下馆子,是甘地到英国以来吃到的最好最美最称心的第一餐。他认为这是“上帝的援助”!

  从这天起,甘地着了魔似地开始了素食理论的研究,阅读了大量关于素食的著作,这一研究,使他从进食的苦恼中彻底摆脱出来。在他阅读的宣传素食的著作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有霍华德·廉斯的《饮食伦理学》,这部著作主要介绍了公元前六世纪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和基督教所信奉的救世主耶稣等一大批哲学家奇特的素食经历;另一本是安娜·金世福医生的《饮食善方》,该书提倡一种以正规饮食治疗病人为基础的治疗制度,作者给病人开的药方,据说常常也是严格的素食清单。这些著作对甘地更加坚定素食主义原则给予了极大的支撑。

  有一次,一位朋友处于对甘地的真诚关心,希望他放开胆量,好好地吃上一顿肉食,滋补滋补一下他那瘦弱得显得朝气不足的身子,便有意请他到比维多利亚旅馆更豪华的大饭店贺尔朋饭店吃晚饭。朋友不露声色,而甘地却十分谨慎。他的头脑中时刻都旋转着奇怪的念头,素食的弦一直绷得紧紧的。第一道菜上来的是汤。甘地不敢问朋友,便召唤侍者过来。朋友看见他这样,忙问他要干什么。甘地犹豫地告诉朋友,他想了解一下这汤是什么做的。朋友一听便大声嚷起来,指着甘地叫道:“你真是文明社会的莽汉。如果你不能克制你自己,你最好请便吧。你到别的饭店去吃你的吧,吃完了在外面等我。”甘地一听不但不恼,而且十分乐意地就出去了。附近就有一家素食店,遗憾的只是已经关门了。

  甘地与那位朋友友情仍然是友情。不过,他认为朋友的严厉指责,多少有些道理。素食要坚持到底,但是不能再做一个让人讨厌的素食人。文明社会,还是要讲文明,讲文质彬彬。有辱斯文,不是有为青年所为。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